许褚在曹魏集团中的地位固然显赫,尽管在领军打仗方面并不及五子良将,但作为曹操的亲信却尽心尽责,赢得了曹操的信任。他的武力在三国时期也是有口皆碑,据说他曾与马超交战200多回合不分上下,而马超与张飞互斗几百回合,这表明许褚和张飞在武力上差距不大。
虽然他多年来为曹氏家族忠心耕耘,但在他去世后,他的大儿子许仪却不幸被钟会杀害。这引出了一个古训:“不看僧面看佛面。”许褚在关键时刻的功劳似乎未能传承给后代,那么究竟是许仪犯了什么错?
钟会首次领兵作战,询问部下谁能担任先锋,在山中开路、河上架桥。此时,渴望立下军功的许仪高声表示愿意前去。毕竟,他是许褚的儿子,而许褚以其勇猛和智谋著称。人们也相信许仪的实力,因此众将也推荐他作为先锋。钟会同意了。然而,许仪在攻打卢逊守卫的关隘时遭遇了意料之外的情况。
据称,卢逊率领的守军并不多,许仪希望能攻破营寨,立下头功。但卢逊早有防备,在木栏两侧埋伏了弓弩手,所使用的还是传承自诸葛亮的“诸葛连弩”。在这强大的箭雨下,魏军损失惨重,最终不得不急速撤退。钟会得知此事后前来查看,发现了埋伏,紧急调转马头撤退。然而,卢逊似乎并不打算罢休,率领500士兵追击。在经过一座桥时,土方崩塌,钟会的马陷入其中。就在危急时刻,卢逊举枪刺来,就在即将夺命之际,魏军将领荀恺回马射中卢逊,救了钟会。
回到营地后,钟会愤怒异常。作为大军先锋,却无法修复好桥梁,违抗了军令,几乎让他送命,令他非常气愤。钟会责骂许仪,认为作为先锋的他,没有尽到责任。尽管众将为许仪求情,因为他的父亲许褚立下了赫赫战功,但钟会已决意处死许仪。最终,许仪不得不被处死。
然而,我们在审视此事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情况。许仪是否有被处死的理由,而钟会是否有必要杀他?首先,许仪的确能力有限。他并没有继承父亲许褚的勇猛和智谋。历史记载显示,他被任命为武卫将军,升至牙门将,但并没有因参与战役而有过战功,可能只是凭借父亲的功劳而受到曹氏家族的封赏。在古代,军队有着严格的纪律,作为先锋,许仪应当履行其职责,遵守军规。再者,对于钟会来说,许仪的失误差点让自己也丧命,此中不免带有官报私仇之嫌。
更重要的是,钟会需要许仪的人头来稳定军心,树立威望。作为一个备受器重的统帅,钟会需要一场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证明自己的能力,并赢得尊重。然而,许仪的错误给了他一个糟糕的开局,影响了军心,损害了他的威望。因此,他必须以许仪为例,向众人展示违抗军令者的下场,以重树自己的威严。
最后,钟会将许仪处死也符合当时朝局的需要。在那个时候,司马家族已经掌控了朝政,魏帝曹髦被杀,曹奂不过是司马势力的傀儡。许褚在曹氏父子的势力范围内,而司马家族则一直在压制曹氏势力。许仪作为曹氏势力的一部分,即使留他在世,对钟会也没有任何帮助,他不如死去更为实际。所以,即使钟会杀了许仪,他也清楚这对自己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反而让他的政策和统帅之术得到巩固。
总的来说,钟会之所以必杀许仪是有其理由的。而许仪的死也并非冤枉,因为在权力的斗争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他的无能和错误让他死得不冤不冤枉。面对历史的河流,我们需要以更宽广的视角来审视事件。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