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凭借闪电战,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同时由于苏联国内的大清洗,极大降低了苏军的战斗力。开战初期,苏军纷纷败溃,开战第一天,苏军就损失1200架飞机,德军的装甲部队在苏联土地上狂飙突进,如入无人之境。
开战第一个月,苏军的北方战线败退450公里,损失24个师;中部战线败退350公里,被歼灭100个师。在1941年9月的基辅战役,德军歼灭苏军66万人的精锐部队,并在随后的在维亚济马地区再次围歼苏军60万。
在战争爆发的前六个月,苏联一共损失了147个步兵师、40个坦克师、11个机械化师、10个骑兵师以及21个步兵旅和坦克旅,总计430万精锐部队。而苏联开战前的常备部队也就537万,这其中还包括很多没法上战场的内卫部队。
毫不夸张地说,德军几乎消灭了苏联欧洲部分的所有精锐军队,同时还占领苏联大量精华国土,摧毁苏联最主要的工业基地,兵锋直抵莫斯科城下。苏联亡国就在眼前。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不仅没有亡国,还立即组织了莫斯科会战并发起大反击,将德军击退数百公里,歼灭德军50多万。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是苏军的特殊编制,苏军每个师的各级指挥官都有两名副手,例如每个师有两个副师长和两个副参谋长,每个团有两个副团长,每个营有两个副营长等等。
按照苏军的规定,战争爆发后,某个师如果接到开赴前线的命令,这个师的各级指挥官只有一个副手会跟随部队上前线,另一个副手(副师长、副参谋长,副团长等)会留在原地,接受预备役部队,在24小时内组成一个新的战斗师。
由于这个新编师的各级指挥官平时都在一起指挥训练,配合起来非常娴熟,所以这个新编师的战斗力尚属可观。所以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虽然被歼灭数百个常备师,但斯大林依靠苏军的这种组织制度,在极短时间内再次拉出数百个整编师,用于莫斯科会战。
其次就是九一八后,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威胁苏联远东。苏军为了防备日军,在远东部署了数十万精锐部队。而且这些部队因为对抗日军的原因,很多都躲过了苏联国内的大清洗,战斗力反而超过了西部战场的苏军。
斯大林为了反击德军,从远东调回了数十万的精锐部队,以朱可夫为指挥官,重组了西部防线。这些远东的精锐部队,不仅战斗力可观,而且极为适应冬天的寒冷气候,被斯大林用于反击战的尖刀。
最后就是苏联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7月1日,苏联政府便新征召了530万人进入部队。7月10日苏联已经完成了新增56个师的动员。到8月1日,新动员的师已经增加到144个,其中包括8个坦克师,可见苏联强大的动员能力。
到莫斯科会战时,也就是战争爆发的第六月,虽然苏联已经损失了430万的精锐部队。但是在苏联强大的动员补充下,苏军仍然拥有800万人,比6月22日开战时的537万人还要多近300万人。
正是苏联政府这种高效的动员能力,这使得苏军能够快速回血,才能使得苏军虽然在开战初损失数百万精锐部队,仍然能立即发动大反击。在二战中,苏联差不多动员了2950万人参战,约占苏联人口的六分之一,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啊。
如果当年的国民政府有这个动员能力的话,即使中国军队全部用刺刀也能将日本人打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