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则消息引起广泛关注:2024年,常熟市GDP突破3000亿元,成为中国第五个达到这一里程碑的县级市。
以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为支柱产业的常熟,一直在找寻转型发展良策。近年来,通过抢抓新能源、直播电商等发展机遇,大力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声学等新兴产业,成功实现新的突破。不过,和其他县级市比一比,常熟也面临着“标兵已远、追兵渐近”的现实。
展望未来,GDP到4000亿靠什么?下一个3年怎么干?圆桌观察员注意到,不满足于现状的常熟,又亮出了新决心、新目标。特别是在2025年开年召开的新型工业化推进会上,常熟启动专精特新“育林参天”项目,力争在三年内实现专精特新企业翻一番。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发展“新思维”?
一
森林,常以它茂密的树冠、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独特的生态功能而令人叹为观止。漫步森林中,无论是感受那郁郁葱葱的绿意,还是聆听那鸟鸣虫唱,都能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常熟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时,会发现一个全新的“森林”概念正在这里兴起——那就是“企业森林”。而这片“企业森林”,聚焦的是专精特新企业。
充满活力的常熟聚焦发展专精特新企业。
仔细拆解常熟所构想的“企业森林”,其遵循了自然森林的所具备的多样性原则和共生性原则:既有像参天大树一样的大型企业,它们根深叶茂,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着坚实的支撑;也有如小树苗一般的初创企业,它们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是生态系统未来的希望所在。更重要的是,这个生态系统还注重共生性,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这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细的产业网。
常熟之所以要致力于打造这样的“企业森林”,原因不言而喻。当我们跳出常熟,观察产业科技新趋势,亦可以看出常熟下这步棋的巧思所在。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经济活力与竞争力,往往取决于其产业生态的丰富度与协同性。而“企业森林”正是这样一种理想的产业生态模式,它不仅能够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企业,还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与转型。
以波司登为代表的常熟大企业正阔步向前。
其实,常熟打造“企业森林”的雄心早已显露。近年来,波司登、奇瑞捷豹路虎、龙腾特钢、正力新能、丰田等一批“大企业”,坚定不移向“高”而攀、向“新”而进、向“绿”而行,蹚出了各具特色、不断超越的发展之路,挺起了常熟发展的“硬脊梁”。趁势而上,去年9月,常熟召开“大企业”培育推进会,启动“百企千亿 领航登峰”项目。常熟提出,要力争经过3年共同努力,全市“大企业”方阵净增产值超1500亿元,助推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GDP迈上3300亿元新台阶。
常熟是有这样的基础和底气的。2024年,常熟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900亿元,工业投资连续6年领跑苏州。目前常熟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89家,贡献了当地40%的规上工业产值、50%的规上工业税收、60%的研发投入和研发平台、70%的高价值专利。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常熟有58家,在全省40个县(市)可以排到第3;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常熟有324家,位列全省第4。
对照目标来看,到2027年,常熟要新增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50家。在这样的高起点上,3年内再翻一番,常熟决心不小。
二
一家专精特新,可以链出一条高新技术产业。这样的香饽饽,哪里都在抢。常熟要想更进一步成为专精特新“高原上的高峰”,其实并不容易。
“我们不仅要引,更要育。”常熟市相关部门一位负责人告诉圆桌观察员,从去年推出的“百企千亿·领航登峰”大企业培育行动,再到这次开展专精特新“育林参天”项目,当地都把“育”作为核心和关键。政府的角色,主要是当好“护林员”,根据企业不同“生长阶段”精准灌溉,做好科创人才“播种”、资源滴灌“护苗”、科技创新“育树”、外引内育“造林”、企业成长“参天”全生命周期服务。
围绕企业的普遍“烦恼”,常熟展开精准“播种”。
在“播种”方面,常熟聚焦的是科创企业、初创团队、人才项目,围绕它们缺空间、少资金、难立项等等普遍“烦恼”,每年精准供给100万平方米优质创新载体、3000万元创新创业专项支持资金、500个人才计划专项支持名额。
在“护苗”方面,常熟聚焦的是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围绕它们市场开拓难、融资渠道窄、研发周期长等发展堵点,对企业首笔订单给予最高50%的销售额支持,联合全市银行、融资平台提供总额度超500亿元的企业综合授信,对企业研发、中试、生产设备投入给予3%的贷款贴息。
长势起来了,政策自然也要跟上。
在“育树”方面,常熟聚焦的是深耕产业细分领域、具备差异化市场竞争力的成长型企业,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支持企业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开展校企合作、引进高端人才、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等创新发展,对企业争创“专精特新”荣誉“申报即奖+获评加奖”,叠加奖励最高100万元。
常熟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服务已经体系化、网络化。
在“造林”方面,常熟聚焦的是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围绕企业、项目最为关注的土地供给、项目奖补、要素保障等政策内容,成立项目服务专班,优先保障项目用地指标,对设备投资给予最高20%的资金支持、最高奖补1亿元;积极引入金融活水,形成总额100亿元基金池,将专精特新企业优先纳入投资范围。
而到了“参天”环节,常熟为链主型、龙头型企业提供的支持更加丰厚。每年落实10亿元的企业壮大专项扶持资金,对企业建设科研载体给予最高1亿元的专项支持,对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专项支持,力争每年为企业争取1亿元以上上级资金。同时,优先将“参天计划”企业纳入“打包式检查”、联合上门指导和产能保障“白名单”,在政策范围内优先保障“不停产、不限产”。
这些举措,环环相扣,富有新意。不管企业处于什么阶段,总有一款适合你。
三
不过,正如自然森林的成长,既需要人类适当的呵护,但更重要的还是环境与气候的主导作用。同样在“企业森林”的培育中,也不止是靠政策激励。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始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圆桌观察员注意到,当天,和金融机构完成银行授信签约后,智享生物(苏州)有限公司负责人一脸兴奋。在他看来,通过政府引导,撬动耐心资本、金融活水大举进军新兴产业领域,以市场化的方式推进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必将让整个行业焕发更大更可持续的生命力。
尊重市场、尊重企业、尊重规律,用专业的办法做成创新的事,一直是常熟孜孜以求的。
包括智享生物(苏州)在内的大批高科技企业都充分享受到了常熟的政策红利。
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护苗”项目的签约代表,是企业与基金、科研机构,48个项目投资总额24.4亿元;“育树”项目的签约代表,是企业与高校,32家企业与全国23所重点大学开展合作。而“播种”“造林”“参天”项目的签约主体,则是企业与属地政府,主要围绕新项目、大项目的引进和培育。
说到底,专精特新“育林参天”项目,需要各类创新载体、市场主体共同发力,形成一个优越的创新生态。企业在常熟这片土壤上,能够得到安心舒心的服务,快速找到合作伙伴,尽可能少受外界干扰、缩短成长周期,就自然而然能够像“热带雨林”般长势惊人。
沿着这样的发展逻辑,背靠整个长三角完备的产业体系、充沛的创新资源、庞大的市场空间,相信假以时日,定有越来越多根植型、本土型的创新企业在常熟不断涌现,大树参天,万木竞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