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季,上海的高三学子都会迎来一次重要的人生机遇——春季高考招生。上海春招自2014年至今已有11个年头。作为全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上海的春招不仅是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更是为考生提供多元化升学路径的创新尝试。简言之,春招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模式,有助于考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更早规划未来、锚定人生方向,院校也能从中选拔出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
2025年,上海春考有6.7万余名考生报名参加,实考人数较往年有较大幅度增加。上线(达到控制线)人数达到49993人,较2024年上线人数增加8500人。院校方面,共有26所试点院校参加春招,109个招生专业均为各校特色专业或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共计3539个招生计划。与2024年相比,今年增加了520个计划。春招由“统一文化考试+院校自主测试”两部分组成,采取“一档两投”的投档方式,每位考生最多可以填报2个专业志愿。
那么,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该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如何精准定位、发掘自己的职业兴趣?达到学校测试线后,需要做哪些准备?又该如何在春招这张底片上勾勒出清晰的未来影像?这些问题,都需要考生和家长认真思考、提早做攻略。
用好“五位一体”模型,在约束条件下“求最优解”
高考志愿填报,尤其是春季高考志愿填报中,学校与专业的选择与未来的职业选择密切相关。在职业规划领域中,职业兴趣“三圈理论”是广泛运用的一种实用工具,其核心思想就是将兴趣(我喜欢做的)、能力(我擅长做的)、价值(社会需要的)三者的交集,视为最理想的职业决策。其实,在志愿填报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参考这种理论模型。建议考生构建“五位一体”分析系统,即综合考虑“学校、专业、分数(位次)、职业兴趣、未来规划”五个因素,先根据分数(位次)确定可选的学校和专业范围,再结合职业兴趣和未来规划筛选出最适合的组合。
同时,考生还应注意实际填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矛盾与冲突。比如,是优选名校冷门专业,还是考虑普校热门专业?是遵循个人的职业兴趣,还是优先考虑就业前景?我们的建议是,要避免盲目追求“名校光环”“热门专业”,而忽视自身兴趣和能力。
那么,考生该如何在约束的条件下“追求最优解”呢?其实,通过“五位一体”分析系统,建议可将自己的分数作为客观边界,学校与专业作为资源载体,职业兴趣与未来规划作为内在驱动,努力寻求这五个因素最适配的交汇点,从而做出志愿填报的最优选择。
志愿的填报也要与城市发展共成长。比起想当然、向身边人打听,考生还是更应该认真做一些功课。比如,可仔细研读上海的“(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海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十大专项计划实施方案》、《上海市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开发目录》等,这些都为考生的专业选择提供了重要指引。
选择符合城市战略的专业,等同于搭乘发展的快车。在上海产业规划下进行志愿填报,可实现产业需求与专业选择的双向奔赴。要提醒考生的是,在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扩大的背景下,上海高校当前正积极响应产业发展需求,持续调整与优化专业设置。比如,2025年春招中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上海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上海理工大学工科试验班(电子与信息类)等,都是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
以测评工具为辅助,到真实世界“找体验”
高中生职业兴趣的发掘,不能“纸上谈兵”,也要学会综合运用多维度测评工具,并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从而探索和发掘自己的兴趣所在。
较为常用的测评工具有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性格测试、职业锚测评等,考生可以综合利用、分阶段整合测评结果。例如,先通过霍兰德六边形模型(RIASEC)找到兴趣代码,筛选职业清单;再结合MBTI性格特质判断兴趣的可行性,优化岗位选择;最后用职业锚验证兴趣是否符合长期价值观。不过,在使用这些测评工具时,要避免“标签化”,测评结果只能作为认清自我的辅助参考,而非绝对正确答案,考生须结合现实经验,灵活分析、动态调整。
高中生也可以利用好“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https://zgs.chsi.com.cn/home)”这个资源平台免费获取生涯规划探索路径、自我兴趣/能力/就业测评、专业/职业/行业等内容。
回归真实世界,亲身实践体验与参加职业访谈,是发掘职业兴趣的重要方式。考生不妨“身临其境”,参与企业开放日、职业体验营或短期实习活动,去真实触摸一份职业的“温度”,去切实感受这份职业的点滴日常和工作节奏。此外,考生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亲朋好友等资源联系校友开展职业访谈,打破信息壁垒,了解关于该专业、该职业需要的核心技能、行业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等关键问题,帮助自己做出更加适配的选择。
用好线上线下资源,从“观众席”走向“舞台中央”
通过春招初试仅是第一步,校测与面试的竞争同样激烈。考生不妨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开展模拟演练,为走向“舞台中央”做好充分准备。
参加2025年上海春招试点的26所高校目前均已公布自主测试方案,校测方案对面试时间、地点、分值、流程、考核内容等信息,都有详尽的解释,考生务必仔细阅读目标院校的相关校测要求,做好充足准备。
建议考生提前准备好个人自我介绍,同时注意训练自己的临场应变和逻辑思维能力,在面试时保持干净整洁的仪容仪表,展现自信阳光的精神状态。部分工科院校还有技能实务动手测试(如电子接线及调试操作、计算机操作等),考生可以结合报考专业的特点,做好基础理论知识梳理,提前观看网上教学视频、学习基础操作,进行多次模拟演练。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考生可以结合“官方+民间”“线上+线下”资源,多渠道获取目标院校和专业的关键信息,开展一次“深度扫描”,做到“知己知彼”。官方权威渠道包括学校官网、招生办网站、官微等,主要了解一些基础信息,包括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就业质量报告、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往年录取分数线、招生计划等。此外,也可以适当通过一些非官方的“民间渠道”,如社交媒体与社群中的“问答贴”“经验贴”等,获取一些直接的经验。线下渠道包括开展朋辈、校友访谈,或进行实地考察,参加招生咨询会、校园开放日等活动,这样将更有助于考生全面、深入、客观了解目标院校和专业,交叉验证从线上和民间获取到的信息真实性。
用好志愿填报平衡量表
志愿填报平衡量表是春招志愿填报指南,以帮助考生和家长从多个维度综合考虑做出更科学的志愿选择。志愿填报平衡量表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根据每个因素的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和分值。
首先确定志愿填报影响因素。主要包含:生活因素、学校实力、专业适配度和就业前景四个方面。然后进行权重分配:根据每个因素的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如1-5分)。例如:学校实力:5分;专业适配度:4分,就业前景:4分;生活因素:3分等。
接下来,为每个因素设定评分标准,每个因素的评分标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例如:生活因素(1-5分),5分:地理位置优越、出行交通便利、生活成本适中、校园环境良好;3分:地理位置一般、出行交通便利性一般、生活成本较高或较低、校园环境中等;1分:地理位置偏远、出行交通便利性低、生活成本过高、校园环境较差。
最后,将每个学校/专业的评分乘以权重,再相加得到总分。比较各学校/专业的总分,选择分数最高的作为最优志愿。
志愿填报平衡量表通过科学的评分和计算,可以帮助考生做出更理性的选择。同时,结合“五位一体”志愿填报模型,能够更好地平衡分数、学校、专业、兴趣、能力和未来规划,找到最适配的选择。
每个因素评分标准:
1、生活因素(1-5分)
5分:地理位置优越、出行交通便利、生活成本适中、校园环境良好。
3分:地理位置一般、出行交通便利性一般、生活成本较高或较低、校园环境中等。
1分:地理位置偏远、出行交通便利性低、生活成本过高、校园环境较差。
2、学校实力(1-5分)
5分:学校排名靠前、声誉较好、师资力量强、科研水平、国际化水平高。
3分:学校排名中等、声誉一般、师资力量中等、科研水平、国际化水平一般。
1分:学校排名较低、声誉较弱、师资力量不足、科研水平、国际化水平较低。
3、专业适配度(1-5分)
5分:专业兴趣高度匹配、专业排名靠前、课程设置合理、转专业机会多。
3分:专业兴趣一般匹配、专业排名中等、课程设置较合理、转专业机会有限。
1分:专业兴趣不匹配、专业排名较低、课程设置不合理、无转专业机会。
4、就业前景(1-5分)
5分:就业状况良好、平均薪资高、校企合作资源丰富、校友网络强大、升学机会多。
3分:就业状况中等、平均薪资中等、校企合作资源一般、校友网络一般、升学机会有限。
1分:就业状况较差、平均薪资低、校企合作资源匮乏、校友网络弱、升学机会少。
使用示例:
2025年春招考试300分排名在31261,累计占比47%,从排名来看,相当于2024年288到289分数段以及2023年的285到286分数段。假设一名考生,2025年春考分数为300分,查到去年对应排名及各个学校的投档线,可报考的学校/专业为A、B、C三所,评分具体如下:
图例。李洁制图
A学校/专业:生活因素4×3分+学校实力5×5分+专业适配度4×4分+就业前景5×4分=73分
B学校/专业:生活因素3×3分+学校实力4×5分+专业适配度5×4分+就业前景4×4分=65分
C学校/专业:生活因素5×3分+学校实力3×5分+专业适配度3×4分+就业前景3×4分=54分
参考以上图例,可得出结论:A学校/专业总分最高,为最优选择。
注意事项:
1、权重调整:如果某些因素对考生更重要,可以为这些因素设置更高权重。
2、个性化需求:根据考生和家庭的实际情况,调整评分标准。
3、动态调整:填报志愿时,可根据最新信息(如学校政策变化)动态调整评分。
(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