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繁华都市的大型书城,还是静谧小镇的温馨书店,莫言的作品总被精心陈列在最显眼的位置,并且醒目地标上中国唯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标识。然而,在五道口的万圣书园,这一惯例却被打破,莫言作品专区的存在,宛如一个隐秘的谜团,藏匿在书店的角落,等待着有心人的探寻。
万圣书园的莫言作品专区位于二层中国文学区的最深处的角落里,那是一个极为狭窄的书架的下三层,这与书店其他区域的庄重与典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书架的旁边,则放置着一个垃圾桶,旁边还摆放着消防器,甚至还有一个长梯。这些物品的组合,让这里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杂物堆放处,而非一个展示文学作品的专区。而这个窄书架,仿佛是被随意塞在角落里,右边紧贴着墙壁,左边则是一大片空白的墙面。在书店的布局中,它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一般顾客是很难注意到这个偏狭的极为不起眼的地方的。
为何万圣书园会将莫言作品专区安排在这样一个位置呢?或许,这背后有着独特的考量。
万圣书园以文史哲严肃学术思想读物为特色,它所追求的是一种思想的深度与文化的纯粹性。在这里,每一本书都像是经过精心筛选的珍珠,承载着智慧与思想的光芒。而莫言的作品,虽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但其风格却与万圣书园的氛围有着微妙的差异。莫言以语言通俗甚至低俗、内容大胆甚至伤风败俗、思想独异甚至沦为西方抹黑工具而著称,他的文字如同狂风暴雨,冲击并颠覆着传统的审美观念。而在网络上,莫言作品更是一个经久不息讨论的话题,捧之上天堂,贬之下地狱,否定的声浪大于赞美,其历史观、、政治观、审美观,一直饱受诟病,使其毫无争议地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最受争议且争议最为持久的作家。于是不能不令人不作联想:垃圾桶是否象征有人把莫言的作品视为垃圾而欲清扫,灭火器是否象征有人把莫言作品视为邪火而欲扑灭。因此,在万圣书园这样的学术殿堂中,莫言的作品或许被视为一种“异类”,甚至被看作是对传统文史哲精神的一种“反叛”,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然而即便如此,万圣书园也无法忽视莫言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影响力。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已经留下了不可抹去的一笔,因此,万圣书园必须为莫言的作品预留一席之地,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其置于书店的中心舞台。相反,万圣书园选择了将莫言作品专区放在角落,这种安排似乎带有一种微妙的“隔离感”,既承认了莫言的文学地位,又保持了书店自身的文化格调。
而我之所以能在这个角落里发现莫言,是因为在万圣书园刚迁到五道口不久,我在闲逛书店时,走进中国文学专区,远远看到远处角落书柜中间立着一个香炉,出于好奇,走到那个角落,这才发现香炉下面三层正是莫言作品专区。这种摆放很有象征性,只是一时搞不明白,万圣书园如此安排,究竟是出于对文学神圣的供奉,还是对文学亡魂的祭祀?莫言的作品在这里,仿佛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象征着人们对它的两个极端的肯定与否定。
或许,万圣书园的这种安排是一种独特的“装置艺术”。它通过将莫言作品专区与香炉,与垃圾桶、消防器等物品放在一起,暗示了莫言作品在文学世界中的复杂地位。莫言的作品如同一座火山,既有喷薄而出的激情与创造力,也有可能引发争议与冲突的潜在能量,亦或是文学世界的潘多拉盒子。而万圣书园则用这种看似随意却又深思熟虑的布局,表达了一种对文学多元性的包容与尊重。
在这个角落里,莫言的作品静静地躺在书架上,等待着那些愿意深入探索的读者。他们或许会在这里找到文学的另一种可能性,或许会在这里感受到思想的碰撞与交融。而万圣书园,也通过这种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书店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