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之下,某片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里,一只鼩形长舌蝠(Glossophaga soricina)轻盈地穿梭在繁茂的树冠间。它的目标,是一朵正在盛开的白色花朵,这朵花正散发出微妙的麝香味,其中主要成分是二甲基二硫化物——一种高度挥发的含硫化合物。正是这种特殊的气味,让鼩形长舌蝠能够迅速发现花朵的位置,并伸出它细长的舌头,吮吸甜美的花蜜。这场夜晚的觅食旅程,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进食,它还是一次进化的奇妙展示。
鼠耳蝠属(学名:Myotis)是蝙蝠科下的一个属,包含约90个物种,是蝙蝠科中种类最多的一个属。这些蝙蝠体型小到中等,翼展通常在20-30厘米之间。它们的听觉非常敏锐,主要通过回声定位来导航和捕食。食性主要为昆虫,但也有些物种会捕食鱼类。洞穴是许多鼠耳蝠的重要栖息地,特别是那些喜欢群居的物种。上图是一只鼠耳蝠。©Christian Voigt (图文无关)
提起蝙蝠,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它们卓越的回声定位能力。不过,这些神秘的夜行者并非仅依靠听觉,它们的嗅觉同样发达,甚至在觅食、社交和育幼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有研究发现,许多蝙蝠在黑暗环境中,主要依靠嗅觉来寻找食物和辨识同类。对于像鼩形长舌蝠这样依赖花蜜为食的蝙蝠来说,花朵的香气是最直接的信号。而对于果食性蝙蝠,水果散发的成熟气味,则是它们在夜幕中锁定目标的关键。
马铁菊头蝠(英文名Greater Horseshoe Bat,拉丁学名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因其鼻子有鞍状突起、形似马蹄铁而得名。它们分布于亚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它们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于2016年首次评估,是“无危”,但在全球评估来看种群数量在下降。2022年初,绿会连云港保护地志愿者考察马蹄菊头蝠栖息地。摄影:周翀(绿会志愿者)(图文无关)
在密林深处,一只大银线蝠(Saccopteryx bilineata)正忙着调制它的“个人香水”。它每天都会用尿液、唾液和生殖腺分泌物混合成独特的气味,并存储在肘部的小囊里。在求偶时,雄性大银线蝠会在雌性附近盘旋,扇动翅膀,让这股略带杏仁香的味道弥漫开来。这不仅仅是炫耀个体的健康状况,也是确保雌性能够通过气味识别合适的配偶。每只雄性蝙蝠的香水配方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这些小小的飞行者们也避免了近亲繁殖的风险。
与此同时,在巴拿马的热带森林里,一只缨唇蝠(Trachops cirrhosus)正擦拭着前臂上的特殊分泌物。它的前臂上形成了一层橙色的气味分泌物,散发出类似薄荷的香气。这一特征不仅可能在求偶过程中起作用,也可能用于标记领地。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黄肩蝠(Sturnira)身上,这种蝙蝠肩部的橙红色毛发散发出辛香的橙花气息,使它们在群体中更具辨识度。
蝙蝠的发达嗅觉系统,跟它们的身体结构有关。蝙蝠的鼻腔内含有发达的嗅上皮(Olfactory Epithelium),这是嗅觉感受器细胞聚集的区域。这些细胞能够检测空气中的气味分子。它们的大脑中,有较大的嗅球(Olfactory Bulb),这是处理嗅觉信息的神经中枢。嗅球的大小与蝙蝠的嗅觉灵敏度密切相关。此外,部分蝙蝠物种还具有犁鼻器(比如叶鼻蝠就有),可以检测信息素(Pheromones)。一些蝙蝠依赖嗅觉寻找成熟的果实,它们能够通过气味分辨果实的种类和成熟度,还有的物种利用嗅觉定位花朵的位置,寻找花蜜。另外,有一些蝙蝠会通过气味追踪猎物,尤其是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中,更是依赖于嗅觉系统。
龙舌兰(Agave)与蝙蝠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尤其是与长鼻蝙蝠(Leptonycteris)和长舌蝙蝠(Choeronycteris)等以花蜜为食的蝙蝠。这种关系被称为蝙蝠授粉(Chiropterophily),是自然界中动植物协同进化的一个典型例子。龙舌兰的花通常在夜间开放,并散发出强烈的气味,这非常适合吸引夜行性的蝙蝠。花朵的形状和位置适合蝙蝠的访问,蝙蝠可以用长舌吸取花蜜,同时身体会接触到花粉。上图是墨西哥城的龙舌兰。摄影:熊昱彤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图文无关)
气味,不仅影响求偶行为,还在蝙蝠的社交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一个隐蔽的洞穴中,上千只巴西犬吻蝠(Tadarida brasiliensis)栖息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气味。这些蝙蝠以强烈的体味著称,雄性个体在繁殖季节会在下巴下方发育出气味腺,用于标记栖息地和吸引雌性。不同种类的游离尾蝠拥有不同的体味,例如黑色獒蝠(Molossus rufus)被描述为带有“花香”,而巴西犬吻蝠则被形容为“玉米饼味”。
在母性照料方面,气味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蝙蝠庞大的育幼群落中,雌性个体必须精准识别自己的幼崽,以确保一对一、而不是去误喂其他个体的幼崽。例如,在巴西犬吻蝠的育幼群落中,雌性蝙蝠会依靠嗅觉和声音的结合,快速找到自己的后代,确保哺乳过程中不会发生误认。
嗅觉,这一被长期低估的感官,实际上是蝙蝠生存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寻找食物到求偶,从社交到育幼,气味信号在这些夜行生物的世界中无处不在。当视觉无法提供清晰信息、或是回声定位无法有效探测目标时,气味就成为了蝙蝠理解世界的关键。夜幕之下,它们用鼻子聆听着世界,探索着属于它们的神秘夜空。
本文是“海洋与湿地”平台“蝙蝠保护系列”文。
转发请标注来源。
文 | 王芊佳
编辑 | 绿茵
排版 | 绿叶
引用本文
王芊佳. 夜空中的嗅觉大师——蝙蝠如何用气味探索世界?.海洋与湿地.2025-02-10
【本文参考资料】
BATCON: Smelly Bats and Bats that Smell
https://www.batcon.org/smelly-bats-and-bats-that-smell/
Korine, C., Kalko, E.K.V. Fruit detection and discrimination by small fruit-eating bats (Phyllostomidae): echolocation call design and olfaction. Behav Ecol Sociobiol 59, 12–23 (2005). https://doi.org/10.1007/s00265-005-0003-1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265-005-0003-1
DiceCT揭示的蝙蝠中的犁鼻和嗅觉结构阐明了功能的遗传证据
https://www.x-mol.com/paper/121292113899927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