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较早,受春节错位等因素影响,1月份CPI同比涨幅回升至5个月新高。
国家统计局2月9日发布了2025年1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
1月份,全国CPI涨幅扩大,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7%,同比涨幅由上月的0.1%扩大至0.5%。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连续四个月回升,本月环比上涨0.5%,同比上涨0.6%,涨幅均比上月有所扩大。
从同比看,服务、食品价格受春节错月影响涨幅较大,加之汽油价格回升,共同影响CPI同比涨幅扩大。服务价格上涨1.1%,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42个百分点,高于上月0.22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0.4%,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07个百分点,上月为影响CPI下降约0.09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和鲜菜价格分别上涨13.8%和2.4%,合计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22个百分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1月CPI同比涨幅扩大主要受春节错期带动食品价格上涨,以及旅游出行等服务价格同比涨幅显著扩大等影响。另外,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政策加码,对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价格形成一定支撑。
据测算,在1月份0.5%的CPI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0.2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7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日前表示,目前有利于CPI温和回升的积极因素在增多。随着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协同发力,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在增强,消费需求恢复有所加快,价格温和回升有利因素在增多。
付凌晖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中,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重点任务的首位,首次明确要“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相信随着宏观政策加力实施,将为经济增长和物价合理回升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2025年CPI有望温和回升。
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第一财经分析,往后看,受益于宏观政策着力点转向促消费、稳住楼市股市,未来居民面临的“就业—收入—消费”循环堵点有望趋于缓解,将对核心CPI企稳回升形成温和支撑,但国内供给端去化压力仍大,需求端恢复弹性有限,未来核心CPI回升或仍偏温和。
PPI方面,1月份受春节假日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处于淡季,全国PPI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2.3%。
从同比看,PPI下降2.3%,降幅与上月相同。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6%,降幅与上月相同;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2%,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
伍超明预计2025年全年PPI同比降幅为0.9%。他分析,一是1月份PPI翘尾因素在-2.1%左右;二是受全球需求仍有韧性、OPEC+延迟增产等供给端变数阶段性尘埃落定影响,短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下行压力减弱;三是随着一揽子刺激政策进一步见效,加上年初各地奋战“开门红”,短期国内工业品价格有望温和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