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日)上午10时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
黄旭华院士遗体送别仪式
在湖北武汉举行
01
有一种致敬
是“不远千里,送您一程”
送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
哀乐低回
有许多群众自发前来送别黄旭华院士
在黄老遗像前
人们鞠躬悼念,献上鲜花
在吊唁仪式现场
有束花的落款令人泪目
“黄总师一路走好,核潜艇36棵青松敬”
中国第一批核潜艇试航员
被誉“36棵青松”
他们隐姓埋名
每次出海前都要写下遗书
“出航可能就回不来”
截图来源:北京时间视频号
李晓彤是黄旭华夫人李世英的侄女。2月9日,她和丈夫坐了4个多小时的高铁,一下火车也立即赶往吊唁现场。李晓彤说,小时候对姑父的印象并不深,因为他工作太忙,从小她和姑姑接触更多。但是通过新闻报道,她了解到姑父做的一些工作和他取得的成绩,这些一直鼓励着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他为榜样,努力工作。
还有很多不能赶来的外地群众,也通过线上平台订花送到现场吊唁。宁夏、重庆、江苏、东北……深情来自全国各地,而武汉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
02
有一种友谊
跨越学科、跨越专业、惺惺相惜
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
来到追悼会现场
沉痛悼念黄旭华院士
长期坚守在科研一线的
黄旭华院士和李德仁院士
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令人无比动容
▲李德仁院士慰问黄旭华院士女儿黄峻
李德仁院士
是中国测绘遥感领域的战略科学家
中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
技术体系开创者之一
为了提升我国遥感对地观测水平
他毅然拒绝高薪回国
深耕测绘领域40余年
坚守讲台,为国育才
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图片来源:新华社
2022年底,李院士感染新冠后
住院在湖北省人民医院楚康楼
病房在黄旭华院士隔壁
李德仁院士住院的53天中
他们互相勉励,相互关怀
2023年2月3日李院士痊愈出院前
专门看望黄旭华院士并祝他早日康复
忙于各自的科研事业之余两位院士始终挂念着彼此
也为对方取得的成就而感到欣喜
2024年6月24日
李德仁院士被授予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6月26日
黄旭华院士在病房亲笔签名贺信
向李院士表示热烈祝贺
从身体健康到科研发展
从人才培养到学术传承
一纸信笺,一声问候,一句祝贺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两位院士之间的高情厚谊
▲黄旭华院士贺信
2024年7月12日
李德仁院士携夫人朱宜萱教授
专程到湖北省人民医院探望黄旭华院士
感谢黄院士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
这是一场“最高奖”对“最高奖”的探望
两位院士的手紧紧交握在一起
千言万语都汇聚成一句“保重”
当院士遇上院士测绘学科开拓者遇上核潜艇开拓者“他们年龄相加都有180多岁了”这份跨越学科、跨越专业的友谊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03
不言“送别”
小女儿哽咽追忆黄旭华
在小女儿黄峻的眼中,黄旭华是一个乐观勇敢的人,受他的影响,笑对人生也成为了全家人的信条。
在黄旭华生命的最后时刻,ICU里却传出了阵阵歌声。家人知道,黄旭华一生乐观,每次探视,病房便开起“家庭音乐会”,黄峻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妈妈唱了三首歌,爸爸才微微睁眼看了看妈妈。
黄旭华最爱《送别》,但唯独这首歌,成了全家心照不宣的禁忌。“妈妈说不能唱《送别》,因为只要不唱它,爸爸就永远在我们心里。”黄峻说。
在黄峻记忆中,父亲是那种会鼓励孩子,不干预孩子选择的家长,他愿意微笑着倾听家里每一个人的想法。黄峻表示,父亲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对于学习,对于求知,我永远是鼓励你们的,我会尽一切的努力去支持你们。”
虽然极少言爱,黄旭华却用三十年隐姓埋名的背影,教会孩子们何为“以身许国、大爱无声”。离别时刻,黄峻表达了对父亲的爱与思念,“爸爸,我们永远爱您。长亭外,古道边,我们山海重逢!”
04
每一步都是不舍
夫人李世英含泪送别黄老
黄旭华院士吊唁仪式上,夫人李世英拄着拐杖前来告别。她走到灵前,取下帽子整理好头发,站在遗像前依依不舍,默默擦泪。
黄旭华与夫人李世英于1956年结婚,相伴69年来,他们始终相濡以沫,携手前行。
为了支持黄旭华的事业,李世英一人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她说:“虽然很累,但习惯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要无条件支持,家里有困难就自己想办法。”
在夫人李世英眼中,黄旭华始终是个“有时候有点傻”的大男孩,嫌理发店排队浪费时间,他让妻子给自己剪了几十年的头发。
2020年,黄旭华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采访的记者捕捉下这样几个瞬间,夫人李世英为他整理好衣服,然后转身默默离开;工作人员与黄旭华合影,夫人怕影响拍照,默默站到一旁等候;黄旭华被扶着下楼梯,夫人顾不上自己,却一直注视着他。
在中国船舶集团719所设立在武汉市中山路院区的悼念厅里,黄旭华生前的秘书向李世英介绍:“您看,我们把花做成了潜艇和海浪的造型。”李世英说:“他一定喜欢,一定会满意的。”
祖国不会忘记,
人民不会忘记!
您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江河!
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来人!
国士无双,黄老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