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艺人大S徐熙媛在日本因流感并发肺炎不幸去世。此次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疑惑:日本的医疗条件放眼全球都属于先进水平,为什么号称顶级的医疗水平却救不回一场流感?
据生命时报:一项针对我国33家医学中心的研究发现,成人肺炎中,病毒感染占比在提升,达到39.2%,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很多人对肺炎的预防意识不足,是导致肺炎难治、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重型肺炎,加重慢阻肺、哮喘等疾病;对于老人、心脏病患者来说,肺炎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供氧不足,诱发呼吸衰竭、心律失常、心梗;若感染肺部的细菌、病毒等进入血液循环,甚至可能引发败血症。
有国内临床医生表示,很多人在异国他乡旅行时,可能因为怕麻烦或语言不通而抱有“扛一扛等回国再治”的侥幸心理。对于一些轻症吃点药“扛一扛”可能还能过去,但碰到重症时,如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
中新社驻日记者结合其亲身经历及对日本医疗体系的长期观察,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
以下是他的讲述——
日本实行分级转诊制度,由基层医疗机构首诊,“转诊”制度非常严格,大医院并非患者想去就去。日常看病,主要是去小型诊所和私立医院。而这些基层医疗机构往往以门诊为主,不设病床,在面对新冠和流感等患者时,统一由“发热外来”门诊接诊,而治疗方法也基本上按照感冒处理。
此外,在日本, 病人被救护车接走后,并不代表一定会有医院接收病人。住院治疗需要医院认定确有必要才会收治,而流感被视为“可自行恢复”的疾病,患者往往被安排在家吃药自愈。除非病情极端恶化,陷入昏迷,医院才会接收患者。
据台媒报道,大S在身体不适后,曾数次被救护车送往医院,但未住院治疗。在抢救阶段,医院也未使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抢救。目前上述消息未经徐熙媛家属证实,但结合我的切身经历,在日本流感“中招”后,确实面临住院难。
住院难问题,主要原因是医疗从业人员不足。从每一百张病床配备的医生数量来看,英国有108.1名医生,美国有93.5名医生,德国有51.9名医生,而日本仅有18.5名医生。这使得在流感高发期,医院难以应对大量患者的就医需求。
有学者认为,当下日本医疗体系的核心逻辑是“医院的运营秩序不可被打乱”,其优先事项是“避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治病救人不能逾越此前提。即便是日本国民,若没有家属施加强大压力,医院仍可能对病人采取“最低干预”模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徐熙媛这样具有相当财力的明星,仍无法得到日本医疗体系强有力地救治。
如何科学防控流感?
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感染和临床微生物科主任医师谷丽介绍,流感一般从12月份进入季节性流行期,持续到次年1月底,集中高峰期约为1.5个月,全程约2.5个月-3个月。3月会呈散发,流感才算“过季”。
当前,流感处于高发期,我们该怎样去进行科学预防?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孙培培指出,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推荐高危人群接种;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或含酒精的手部消毒剂,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住口鼻;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与流感患者的接触;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寒冷天气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孙培培提醒,在旅游期间,由于奔波劳累、环境变化以及接触人群较多等因素,从而增加感染流感的风险。在流感高发季节出行,应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携带消毒用品等,并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最后,小编想提醒大家,前往国外旅游时,应提前了解当地医疗制度,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做好应急预案以减少风险。如果突发重症,在语言不通、对当地不熟悉的情况下,最明智的选择或许是中断旅程,尽快回国治疗。
来源 | 综合自中国新闻网、生命时报
编辑 | 崔秀娟 刘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