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头、洗澡、洗碗、洗衣服、洗厕所…… 挑好各种清洗剂是关键。但是,每次要挑选的时候,你是不是都会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迷茫一下,怎么有这么多产品?甚至还会有一些熟悉的问题涌上心头:清洗时泡泡越多越好吗?沐浴露能用来洗头吗?管道疏通剂真像广告里那么好用么?
小编今天从科普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选用合适的清洗剂~
家里用的清洗剂,就两种
家用清洗剂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护理清洗剂,另一类是非直接接触类清洗剂。
前者(比如洗手液、肥皂、沐浴露、洗面奶、洗洁精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表面活性剂(原理下面会详细讲)。后者的清洗原理大致是:利用酸或碱溶解污垢,比如洁厕灵和管道疏通剂;利用氧化剂降解或者氧化疏水有机物增加其溶解性,比如84消毒液、“活氧净”和漂白粉等,抑或通过自由基对细菌结构或内部蛋白质进行破坏实现杀菌。通常非直接接触类清洗剂会结合酸碱和氧化剂,所以使用时记得戴上手套,否则你的手可能会被“漂白”哦。
大家选择非直接接触类清洗剂时千万不要被天花乱坠的广告词忽悠了。酸、碱和氧化剂都是价格很低的化学品,其中价格氧化剂>碱>酸,看看成分表,价格了如掌。有些管道疏通剂会加一些生泡剂,通常是碱和铝粉生成氢气,酸和碳酸钠生成二氧化碳,促进表面活性剂生成大量泡泡(但是有泡泡并不能证明效果就更好),都是非常廉价的化学品。其中的化学反应原理很简单,带上你们家的高中生即可(顺便考考他/她,嘿嘿)。
用一瓶沐浴露,跟你说说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又称界面活性剂,是能使两种液体间、液体-气体间、液体-固体间的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显著降低的化合物。表面活性剂的分子一端为亲水基团,另一端为疏水基团。
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和性质示意图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一端为亲水基团,另一端为疏水基团。它的主要去污原理是疏水端与油污发生疏水吸附,亲水端则与水分子作用,促进油污溶于水,从物体表面脱落下来。同时表面活性剂还可以将油污包裹,避免其重新粘到物体表面。表面活性剂的疏水端还可以与物体的疏水位点发生吸附,阻止油污再次吸附到物体表面。比如我们吃烤串时手上粘了油,用水是很难冲干净的,因为水与油污之间表面张力较大,无法将其溶解带走,而洗手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就可以促进油污溶于水中,从而将其从皮肤表面冲洗走。
表面活性剂有好几种分类。
按照荷电性,可以分为4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亲水端是带负电的基团,是清洗剂中的主要成分,去污能力较强;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是含胺基(带正电),它很少单独用作洗涤剂,因为很多物体表面在水溶液中,特别是在碱性水溶液中通常带有负电荷。带正电荷的表面活性剂会在物体表面形成亲水基向内、疏水基向外的排列,使物体表面疏水而不利于洗涤。常用作杀菌剂,纤维柔软剂和抗静电剂。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一般含羟基、醚基,几乎不带电,更温和,但是起泡能力弱;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亲水端则是既有正电基团如季铵基团,又有负电基团羧基,整体是电中性的,季胺盐还具有抑菌功能。去污能力强,气泡多,且稳定,但价格比较贵。
按照亲水基团来分,可以分为3类:
皂基类,主要是通过油脂、蜡、松香或脂肪酸等和碱类起皂化或中和反应所得的脂肪酸盐,碱性较强,清洗能力强,但对皮肤刺激性强;
硫酸盐类表面活性剂,这个在清洗剂中最常见(比如十二烷基硫酸钠),清洗能力也很强,价格也便宜;
新兴的生物友好型氨基酸类表面活性剂(比如椰油酰甘氨酸钠),一般是用植物油酸与氨基酸发生酰胺化反应,其pH值与皮肤接近,偏弱酸,更温和不刺激皮肤。
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从家里找出一瓶看似有点高档的沐浴露,将其成分表抄下来给大家看看,一共有十几种成分,含有4种、3类表面活性剂。
其中两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两种,能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毕竟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会与皮肤表面发生静电作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负责去污;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促进发泡;甘油是润肤保湿剂;柠檬酸主要是调节pH值,使其接近人体皮肤的pH值;氯化钠是增稠剂和稳定剂;苯甲酸钠是防腐剂;柠檬酸钠可以稳定pH值,也可以螯合水里的钙镁,避免其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沉淀造成去污能力下降的问题。小小的一瓶沐浴露里是不是满满的科技(没有狠活)。
了解了表面活性剂的知识,我们就能回答不少“大洗”中的问题了。
清洗问题解答
问题一,沐浴露能用来洗头么?
如果仅仅从清洗效果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个人清洗剂因为清洗部位的不同,pH值和功能成分有所不同。我们的皮肤呈弱酸性,出油越多的部位越酸,所以pH值排序是身体大部分皮肤>脸部>头部,头皮是最“酸”的,pH值可以降至4左右。用沐浴露洗头,如果是干性发质可能影响不大,但是油性头发的话可能就会破坏头皮的pH值环境,从pH值上来说,可能洗面奶会比沐浴露更适合洗头。当然还是不建议混着用,因为清洗剂会根据需求添加不同的助剂,可能会对其他部位有不良影响。
问题二,肥皂、洗衣粉和洗衣液有什么区别?
洗衣皂一般都是皂基类表面活性剂,碱性强,可能伤手,毕竟我们的皮肤是偏酸的。而洗衣粉广告里说的“不伤手”,可能就是选用了非碱性的表面活性剂。洗衣粉里除了表面活性剂,会加入更多的其他物质,比如软化剂磷酸盐,就是为了螯合水中的钙镁(因为洗衣粉中的表面活性剂可能碱性不够强,容易被钙镁结合失效),以保持表面活性剂的去污能力。但是磷酸盐排入水体中会造成富营养化导致水体缺氧,使得水生态系统崩溃,所以现在都是无磷的洗衣粉了。而洗衣液最大的区别就是更多使用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从而起泡少一点,pH接近中性,对皮肤更温和。
问题三,清洗时泡泡越多越好吗?
好多泡泡,让人心情愉悦,但是大部分时候,泡沫量的多少并不表示洗涤效果的好坏。例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起泡性能远不如肥皂,但其去污力却堪比肥皂。比如有些管道清洁剂,就能生成大量泡沫,绵密的气泡可以把清洁剂送到管道的各个角落,排出一些不太顽固的污渍,同时进行杀菌,但它溶解效果没办法和氢氧化钠相提并论。
管道清洁剂
某些情况下,泡沫在去除污垢方面还是有帮助的。例如:家庭洗涤餐具时,洗涤液的泡沫可以将洗下来的油滴带走;擦洗地毯时,泡沫有助于带走尘土﹑粉末等固体污垢。另外,泡沫有时可以作为洗涤液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志,因为脂肪性油污对洗涤液的泡沫有抑制作用,泡沫有时还可以作为漂洗是否干净的指示剂。
问题四,清洗时温度越高越好么?
清洗时的温度对清洗效果影响较大,所以洗衣机里通常有控温功能,温度提高有利于污垢的溶解和扩散,包括洗衣机的转动,也都是为了增加污垢与表面活性剂的接触并带走;温度还会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但对于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影响有不同。
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一般能使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值上升而胶束量减小,这就意味着要添加更多的洗涤剂。对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导致其CMC值减小,而胶束量显著增加,可见适当提高温度,有助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发挥其表面活性作用,但温度不宜超过其浊点。什么是浊点呢,由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亲水端与水之间的氢键结合力较弱,随温度升高而氢键逐渐断裂,因而使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逐渐降低,达到一定温度时转为不溶而析出成浑浊液。
问题五,洁厕灵和84为啥不能混用?
洁厕灵和84消毒液,主要成分就不是表面活性剂了,前者主要是盐酸,后者则是次氯酸钠。前者主要是通过酸与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水溶性的氯化钙和氯化镁,从而被水冲走;后者则是利用其强氧化性的次氯酸根将细菌结构破坏或者将污垢氧化降解。千万不要为了同时达到去垢和消毒而将两者混用,因为它们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钠、氯气和水,而氯气是有毒的,尤其在厕所空间小通风差,容易导致高浓度氯气致死。学好化学真的能救命呢。
衣物顽固污渍清洗小tips
下面再给大家介绍一些衣服上顽固污渍的清洗方法和原理。
血渍
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最好用凉水洗,避免高温对蛋白质的变性,从而暴露它的疏水基团;可以加食盐产生盐溶效应,盐溶效应是指盐离子吸附在蛋白质表面,使其带更多的相同电荷产生排斥,促进其在溶液中分散;白萝卜汁中的类胡萝卜素可以与血红蛋白的铁竞争性结合;酸性的柠檬或白醋可以破坏蛋白结构,促进其溶解。
墨迹
主要成分是工业染料。可以用牛奶进行局部清洗,主要靠里面酪蛋白对染料竞争性吸附;酒精可以促进疏水的染料溶解;双氧水则是氧化降解染料;淘米水中的淀粉也可以产生竞争性吸附,同时蛋白质和淀粉都有类似表面活性剂的效果,因为它们也同时含有亲水位点和疏水位点。
果汁
其中多酚色素会与衣服发生化学粘附。可以用酸性的白醋(醋酸)降解多酚氧化后生成的聚合物;碱性的小苏打(碳酸氢钠)也可以使多酚上起粘附作用的酚羟基发生化学结构变化;双氧水则会氧化降解;用固体的牙膏或者肥皂涂抹增加清洗剂局部浓度,促进污垢的去除。
结语
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