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场盛大的国葬让全球为戴安娜王妃的英年早逝震惊和哀痛。而那一天,更让人心碎的是两位年幼的王子,沉默地走在母亲的棺木后。他们的面庞被痛苦与压抑笼罩,仿佛在一夜之间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人们无数次想象,站在聚光灯下的哈里王子心里,藏着怎样的悲伤与挣扎。
二十多年后,哈里在 《替补:哈里王子自传》中坦露心声,这不仅是一段家庭悲剧的回顾,更是一场自我成长与心理疗愈的袒露。从母亲去世的创伤,到“替补”身份的枷锁,再到与妻子梅根组建新生活的决心,哈里最终选择离开王室,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找到其深层逻辑。
心里的12岁男孩:
未完成的哀伤
在《替补:哈里王子自传》的卷首,写着威廉·福克纳的一句名言:“过去永不消逝,甚至不曾过去。”对哈里而言,母亲的离世不仅是童年的突发事件, 更是他贯穿一生的隐痛。
“‘他们尽力了,亲爱的孩子。可她没能挺过来。’这几句话就像飞镖扎在飞镖盘上一样,牢牢地扎进了我的脑海里。”
此后长达十多年里,哈里选择“不相信妈妈离世而是躲起来了”。他设想戴安娜并未死亡,而是为了逃避媒体的追逐而隐姓埋名。
“妈妈没死!她只是藏起来了!……如果她已经不在了,我会知道。我的身体会知道。我的心灵会知道。可现在是我的身体、我的心灵都不知道。”
这种否认是儿童面对重大创伤时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短期内可以帮助个体暂时避免痛苦。然而,未能完成哀伤处理的哈里,在成年后表现出一系列情绪问题,包括叛逆行为、风险倾向和自我放逐。心理学家认为, 未处理的哀伤会在无意识层面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使人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从“替补”到
“吸引子弹的磁铁”:
身份的挣扎
哈里在书中坦言,作为王位的“替补”(Spare),他从小被灌输的身份定位是服务“继承人”。 这种角色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心理压力。在家庭结构中,次子常被期待成为家庭的支持者和平衡者,然而这种期待也容易让个体产生自我价值感的困惑。
成年后的哈里选择加入军队,以一种全新的身份追求自我价值。他从王室的“替补”变成皇家蓝军骑兵团的一员,甚至短暂地体验到了身份超越的喜悦。然而,哈里的身份注定无法逃离媒体的追逐。
“这项计划实在是太危险了,不仅对我,而且对任何走霉运站在我身旁的士兵来说都是危险的。在将军及其他军方人士的评估中,我变成了一块‘吸引子弹的磁铁’。”
军旅生涯的中断让哈里再次陷入自我怀疑和迷茫。这种困境中,哈里得到了新的启发。在一次美国访问中,他受到“勇士运动会”的启发,决定创办“不可征服运动会”——一项专为伤残军人设计的体育赛事。在筹办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并积极寻求治疗。这不仅让他找到了个人价值感,也将痛苦转化为动力,帮助更多人从创伤中走出。
“我知道‘不可征服运动会’会在世界上引起反响,我一直都知道, 但这些赞赏和感激让我措手不及。还有喜悦。”
婚姻与独立:
与原生家庭的告别
在《替补:哈里王子自传》中,哈里描述了与梅根相识时的心情。
“我有种强烈的新生感,就像序曲、前奏、定音鼓、第一幕。与此同时,我也感到了某种尾声曲终。我人生的前半程至此结束。”
梅根的自由奔放与哈里王室生活的严苛形成鲜明对比,让他感到深深的吸引。对哈里来说,梅根不仅是伴侣,更是推动他从原生家庭脱离的重要力量。
然而,婚姻并未带来平静。梅根的种族背景、强烈的个性以及对王室传统的挑战,使她成为媒体攻击的目标。梅根曾因此感到深深的绝望,甚至产生自杀倾向。而对哈里而言,这些压力唤起了他对母亲遭受媒体迫害的记忆。梅根受到媒体追逐时给远在伦敦的哈里打了个电话。
“她带着哭腔的声音, 一下子把我带回了童年,带回了巴尔莫勒尔。‘手术不成功,她走了,亲爱的孩子。’”
这种重叠的创伤促使哈里做出一个艰难却深刻的决定:离开王室,以建立属于自己的核心家庭。这不仅是一个家庭责任的体现,更是哈里心理界限的明确划分。他不再是王室的“替补”,而是一个为妻子、为孩子负责的丈夫和父亲。
心理创伤的接纳与疗愈:
勇敢讲述的力量
哈里在《替补:哈里王子自传》中对心理创伤的公开袒露,相当于心理学中的暴露疗法。他以坦诚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伤痛,并以书写和讲述的方式,逐步接纳过去的阴影。受过伤的人分为两类: 一种受过伤的人也会伤人;另一种,淋过雨也想给别人撑伞。哈里显然是后者。
离开王室后,哈里成为心理健康倡导的积极力量。他不仅通过演讲和公益项目鼓励人们正视心理健康问题,还致力于打破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心理创伤并非无法愈合,而是需要主动的面对与修复。
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
哈里的离开并非一场叛逆,而是一场深思熟虑后的觉醒。从母亲的离世到王室的束缚,从婚姻的重压到社会的误解,他用行动书写了一段关于勇气、坚韧与追求自我的成长史。哈里并非逃避,他选择面对自己的创伤,打破枷锁,成为人生的主导者。
“我人生的前半程至此结束。”
这不仅是对过去的释怀,更是对未来的宣告。哈里的故事让我们明白,自由从来不是被给予的,而是需要通过不断抗争赢得;愈合也从来不是逃避的结果,而是直面痛苦后的蜕变。 他的每一次挣扎,每一个决定,都是通往真实自我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