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全球芯片战场打得火热,美国卡中国脖子,欧洲急着建工厂,韩国担心供应链断裂,几乎每个国家都在为芯片愁眉苦脸。
可俄罗斯偏偏是个例外,有人说,除了全力突围的中国,全世界就属俄罗斯最淡定。
这不是玩笑,西方对俄芯片制裁喊了好几年,俄罗斯却没出现预想中的瘫痪,是普京有过人的战略定力?
民用市场根本卡不动
要搞懂俄罗斯的淡定,先得明白一个关键,芯片这东西,你得用得上才怕断供。
中国每年花几千亿美元买芯片,是因为咱们有庞大的手机、电脑、汽车产业,每台设备都得塞芯片。
可俄罗斯不一样,它几乎没有成规模的民用制造业,你能说出一个俄罗斯手机品牌吗,家里的冰箱、电视,有俄国货吗,大概率没有。
俄罗斯人对民用产品的态度很实在,不追求最新款,够用就行,他们买手机要么是进口的中低端机型,要么直接用成品,根本不用自己买芯片组装。
汽车工业更是复古,车里电子设备少得可怜,中控屏都算高端配置,自然用不上多少芯片,数据最直观,俄罗斯在全球芯片采购量里只占0.1%,连零头都算不上。
真正的重点在军工和航天领域,这才是俄罗斯的命根子,可这些领域的芯片,跟咱们手机里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手机芯片要追求7纳米、5纳米的先进制程,军工芯片却只看稳定性,比如导弹里的芯片,要能扛住高温、震动,哪怕是老旧的90纳米工艺也够用。
更关键的是,西方早几十年就禁运军用芯片,逼着俄罗斯早早就搞起了独立体系,跟全球主流市场压根不挂钩,你想卡脖子都找不到地方下嘴。
自给自足不求人
需求窄不代表没准备,俄罗斯搞了一套小而全的供给体系,不追顶尖,只保够用,核心靠三条线撑着。
第一条是自主研发,虽然技术不算先进,但精准踩在自己的需求上。
现在他们能造65纳米和350纳米的芯片,正在攻130纳米技术,目标是2030年搞定28纳米国产化。
跟白俄罗斯合作的350纳米光刻机,今年底就要交付,别看工艺老,刚好能满足军工的200毫米晶圆需求,130纳米的光刻机也排上了日程,2026年就能完工。
第二条是盟友帮忙,中国是重要支撑,早在2015年,两国就联手搞过兼容北斗和格洛纳斯的导航芯片。
现在中国给俄罗斯供了大量中低端消费级芯片,还帮着修半导体设备,解决了不少基础需求。
第三条是转口贸易,通过中亚、东南亚的第三方国家,买那些没被禁运的中低端芯片,虽然成本高点,但能保证有得用。
这三条腿一撑,俄罗斯的芯片需求基本稳了。
这种模式跟苏联时期的历史惯性分不开,当年美苏搞计算机,美国走了半导体迷你化的路,苏联却担心核战争的电磁脉冲会毁了集成电路,一门心思深耕真空电子管技术,这种老技术在极端环境下更稳定。
虽然让苏联在半导体领域落了后,但也练出了绕路的本事,现在俄罗斯的雷达系统,就用自主的微波器件,不用高端数字芯片也能达到性能要求,这种需求降级但性能达标的思路,成了应对制裁的法宝。
所以说,俄罗斯的淡定不是装的,更不是躺平,而是基于自身情况的理性选择。
全球对芯片的担忧是分层的,韩国、中国台湾怕代工链条断了,欧盟、印度怕跟不上技术,美国、日本握着核心技术不愁,而俄罗斯是个特殊的存在。
它把需求缩到最小,再用自主、合作、转口三条路保障供给,实现了独特的平衡。
当然这也是有代价的,俄罗斯彻底放弃了消费电子市场的竞争力,市面上见不到俄国的高端数码产品。
但对他们来说,保住军工和民生底线更重要,这事儿也给我们提了个醒,芯片安全不一定非要追最先进,关键是最适配。
中国走全产业链突破的路,俄罗斯走差异化保障的路,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合不适合。
芯片战的本质,是各国根据自身国情的战略博弈。
结语
俄罗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技术封锁面前,除了硬刚突围,找准自己的节奏、打造适配的体系,也是一条可行的路。
至于哪种模式更有韧性,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能在风浪里站稳脚跟的,都是有智慧的选择。
参考资料:
热点科技《落后快19年?俄罗斯或将在8年内量产28nm服务器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