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九卦姐
来 源 | 九卦金融圈
DeepSeek 等 AI 颠覆内容行业?传媒与传播的界限正在消失?
从新闻、广告、公关到品牌营销,AI 生成内容(AIGC)正在深刻影响内容行业。随着 DeepSeek 等大模型的快速发展,我们是否正站在一场变革的前夜?内容生产方式会因此被彻底改写,还是 AI 只是提升了效率,而人的创造力仍不可替代?
九卦金融圈关注 AI 在金融及相关行业 的应用,这场由 AI 驱动的内容变革,对品牌传播、公关管理、营销策略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邀请了金融机构和快消品行业的从业者,一起探讨 AI 生成内容的应用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行业可能的应对路径。
在 AIGC 时代,基础内容会趋向智能化,而创意与决策是否仍需人类主导? 传媒、品牌、公关领域如何在这场技术浪潮中找到新的定位?期待与你一起思考。
当前,新闻行业正处于AI技术深度渗透的阶段。以杭州电视台等为代表的机构在2024年春节后启用AI数字人主播,实现24小时不间断播报新闻,并能根据社交媒体热点实时调整内容。新华社、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等,已在财经、体育、政务等领域试点AI生成新闻稿。
AI数字人主播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新闻制作的效率。在传统的新闻制作流程中,真人主播的出镜拍摄以及视频的后期制作往往耗时较长。然而,AI数字人主播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不仅大幅缩短了拍摄与制作的时间成本,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节假日,真人主播常常需要坚守岗位,无法与家人团聚。AI数字人主播的启用,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不过,尽管AI数字人主播的启用带来了诸多便利,但部分观众指出,AI数字人主播的语速较慢,仍有优化提升的空间。
然而,AI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新闻伦理问题,AI可能因"事实幻觉"导致新闻失真;其次,AI虽擅长数据类新闻,却难以完成需要人类判断的调查报道与深度分析;此外,编辑的核心职能正从内容撰写转向AI生成内容的审核与真实性把关。
对此,一家金融机构公关负责人王小平(化名)向九卦金融圈指出:“AI 确实能够提高信息整合效率,帮助迅速了解资料概要并判断价值,但内容的精准度、品控和版权问题仍然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新闻领域,AI 可能会编造事实,必须有人类审核。”
未来新闻行业将形成"AI生产+人工审核"的新范式。记者角色将转型为"AI新闻策展人",工作重心从内容采编转向选题策划、深度分析与新闻审核。编辑岗位数量可能缩减,但新闻策划与审核的价值权重将显著提升。
AI技术正在广告与公关领域引发效率革命。AI承担数据分析与内容初稿生成,人类聚焦品牌策略制定与创意升级,从业者核心竞争力正向"AI运营+创意策划"转型。
据报道,腾讯广告团队通过AI生成60%的广告素材,节省80%制作时间;可口可乐与OpenAI合作推出用户可互动的AI生成广告;某快消品牌运用AI进行广告文案A/B测试,点击率较人工优化提升30%。
最新行业数据揭示,采用“AI+人工”协作模式的企业,其营销投资回报率(ROI)相较于传统模式,提升幅度竟可达3至8倍。在数据处理层面,AI已具备日均处理PB级数据的强大能力,借助精准的Look-alike算法,用户画像的精度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92%。以阿里巴巴的AI市场分析系统为例,其跨平台数据整合能力使得竞品分析效率飙升400%,这一变革彻底颠覆了传统依赖人工的数据处理模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AI生成的内容仍需人工进行品牌调性的校准,这恰好体现了人机协同的关键价值所在。
一位快消品牌负责人康康向九卦金融圈分享了自己在品牌营销中的 AI 体验,"AI能快速生成节日热点文案,但品牌故事的温度表达仍需人工介入。例如AI曾将白酒口感描述为'巧克力风味',这类偏差需人工校准。"
“我个人已经在使用 AI 生成文案,比如节日热点、促销活动的广告语等,AI 能快速提供几十条备选方案,确实提高了效率。但是,AI 生成的内容有时缺乏‘人味’,尤其在品牌故事方面,它无法表达品牌的温度和情感。”
在品牌推广和社交媒体运营中,他还进一步提到:
“春节七天每天一条朋友圈文案,以前得开会磨半天,现在 AI 三分钟出一套,我挑顺眼的改改就能用。但是 AI 生成的内容有时会有偏差,比如写品酒词,它硬把白酒夸成‘巧克力口感’。对于品牌调性要求高的企业,我们必须在 AI 生成的基础上进行人工审核和调整。”
在AI承担基础工作的背景下,营销从业者正经历着三大核心能力的跃迁:
策略统筹能力:营销人员需掌握AI模型调优、多平台数据融合等前沿技能,例如腾讯的智能营销中台就要求运营人员具备算法参数调节的能力。
创意赋能能力:创意的重点转向元设计,以某美妆品牌的营销活动为例,人类团队通过设定“科学划水”这一核心概念,指导AI生成了300多个创意方案,并从中筛选出了转化率最优的版本。
伦理把控能力:建立AI内容审核机制至关重要,以防止算法偏见带来的品牌风险。
目前,为防止算法偏见,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信部等部门日前已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影响网络舆论、规避监督管理以及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等。这些规定旨在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活动。
这场模式变革正引领着新的市场格局的形成:头部企业加速构建智能营销中台,而中小企业则聚焦于垂直场景的创新。
当前,行业面临着三大核心挑战:数据孤岛导致的AI训练集偏差、人机权责划分模糊引发的决策风险以及传统组织架构的数字化转型阵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领先营销企业正在通过建立自己的“数字神经中枢”寻求突破。随着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的日益成熟,实时动态营销将成为主流,决策延时将缩短至毫秒级;虚拟数字人将承担40%以上的客户交互任务;基于区块链的营销效果验证体系将得到普及。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具备“AI运营+创意策划”复合能力的人才薪酬年增幅高达35%,而传统单一技能岗位的需求却下降了22%。
在这场变革中,活下来的企业定是能在人才端构建起“数据素养+创意灵性”的新型能力矩阵的企业。
AI生成内容引发的事实失真、版权归属模糊、数据隐私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新闻领域的"事实幻觉"可能削弱媒体公信力,广告行业的内容版权争议则考验企业法务体系。如何在技术创新与合规经营间找到平衡点,成为行业核心议题。
从业者面临角色转型压力,需从单纯内容生产者转变为AI策略管理者。企业需要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将人类创造力与AI效率有机结合。教育体系亦需调整,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与AI工具使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此,业界专家向九卦金融圈表示,企业可以三大战略应对:
战略一:打造AI内容基础设施
企业应整合 AI 工具和数据资源,搭建 AI 内容中台,实现自动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内容生成。领先企业已开始构建AI内容中台,整合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模块,实现跨部门的内容自动化生产与智能分发。
战略二:培养AI时代的"内容架构师"
未来从业者需具备三大核心能力:AI工具开发能力、人机协作流程设计能力、内容伦理判断能力。特别是从业者需要学会判断 AI 生成内容的质量,确保其符合品牌标准与伦理要求。
据相关报道,路透社设立的“AI编辑”岗位,要求从业者同时掌握新闻采编规范与机器学习模型调优技术。这表明,AI编辑不仅要具备传统新闻编辑的专业素养,如内容审核、优化和传播效果评估等能力,还需熟练掌握AI相关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模型训练、内容生成优化以及SEO技术等。
战略三:推动行业标准体系建立
行业需要推动 AI 生成内容的法律与监管框架,明确版权归属与合规使用规则。从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到中国《生成式AI服务管理办法》,全球监管框架加速成型。企业应主动参与标准制定,在数据训练、内容标注、版权声明等环节建立可追溯机制,为AI内容划定合规边界。
未来三年,内容行业将呈现两大趋势:基础内容生产全面智能化,创意决策层的人类价值持续强化。从业者需建立"AI思维"——既精通技术边界,更深谙人性本质。当机器能模仿文风时,真正的竞争优势来自对人类情感共鸣的精准把握;当算法优化点击率时,品牌忠诚度仍源自价值观的深度认同。
在这场变革中,唯有人类独有的批判性思维与伦理判断力,才是驾驭AI的终极密钥。
你的行业如何定位AI时代的价值坐标?欢迎加入讨论,共同绘制人机协同的行业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