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更多数据,让数据“说话”,将带来什么改变?
过去,给网络货运平台客户办保险,服务机构经常犯难:由于货车全国跑、货物和路线多变,很难摸清实际运营情况,业务风险高不说,也难以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保费贵、理赔难是一大痛点。
不久前,这一情况迎来转机,滨海新区首笔公共数据运营业务落地,一家保险经纪公司与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构——天津东疆星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让货运平台上沉淀的数据为保险客户画像,搭建保险纠偏模型,实现了保单因车而异。那些线路稳定、驾驶行为良好的车主,相较之前能节省下一半保费。唤醒趴在系统里的数据,打破行业间的信息围墙,精准匹配供需,数据“说”出的,不只是降本增效、精准服务的密码,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门道。
让数据“说话”,本质上也是一种盘活。公共数据可谓无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小到人们日常出行的交通流量,大到城市的能源消耗情况等,这些数据都是亟待开发的资源富矿。盘活散落在各处的数据存量,把数据用起来,让数据更好地“发声”,城市运转更加高效。城市治理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市城管委将12345热线的诉求数据“打开来分析”,梳理出多发、易发问题提前研判,许多问题被消灭在萌芽之中。读懂数据里的“深意”,及时响应需求,治理更有温度,城市的烟火气更足。
数据的盘活,关键在于匹配合适的场景,因业制宜、因场景而变,什么场景说什么“话”,数据的价值能更充分地释放。从这个角度来说,激活数据也是在重塑产业生态。在智慧农田,农作物无论是渴了,还是热了、冷了、病了,都能通过数据显示,实现精准施治,瓜不甜、果无味的难题,也能对症下药。在经过数字化改造的生产车间,哪怕是面对十余万个零部件,用大数据分析形成量化指标,也能实现加工制造标准化。被盘活的数据与场景需求相匹配,能更好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
让更多数据“说话”,盘活数据、匹配场景,数据里涌动的是城市的活力和发展的动能。(谷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