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闹饥荒时,为什么百姓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反而去吃草根、啃树皮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1.饥荒导致资源匮乏:在饥荒期间,农田受灾、作物歉收,导致粮食等主要食物供应不足,人们无法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虽然河里的鱼虾是潜在的食物资源,但由于多种原因,如工具缺乏、捕捞技术不足等,抓取河里的鱼虾可能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效率较低。另外,在饥荒时期,人们由于疲劳、虚弱或缺乏意识,缺乏足够的能量和条件去钻研捕鱼的方法。
2.鱼虾资源的可获得性问题:饥荒时期,人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渔具或资源来捕捞鱼虾。捕鱼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设备,如渔网、船只等。然而,在饥荒时期,由于物资匮乏,人们可能无法获得这些必要的工具,从而无法有效地利用河里的鱼虾。
3.食物安全和饮食习惯:尽管河里的鱼虾是潜在的食物来源,但在饥荒时期人们通常更加注重食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如果水源不干净或水体污染,其中的鱼虾可能也带有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这可能会导致疾病和更加严重的健康问题。另外,部分人对于食物的选择和饮食习惯可能有所限制,宁愿选择熟悉的植物食品,如草根、树皮等,即使它们的营养价值相对较低。
总之,古代闹饥荒时,人们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去吃草根、啃树皮的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资源匮乏、渔具缺乏、食物安全性以及饮食习惯等因素导致人们在饥荒时期选择采取相对较为可靠和易获取的食物来源,而忽视了一些看似可利用但实际上难以获取和利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