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古装剧中看到古人随身携带着白花花的银子,而大户人家的交易往来也多以银子结算。古代的白银流通如此频繁,然而今天,我们已不再见到这些白银,不禁疑惑:那么多的白银去了哪里?为何从日常生活中消失?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纷纷加入探究之行,带来了答案。
白银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百年前的小亚细亚地区,那里的人民早已开始使用白银铸币。而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掌握了金银的冶炼技术。白银因其上好的光泽度、优良的延展性、质地较软的易分割性,以及抗火耐腐蚀的天然属性而备受重视与重用。
然而,白银取代铜钱、占据主流地位,却是发生在明朝洪武年间。明朝继承了元朝,而元朝时期大量发行纸币并禁止使用金银,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失衡。朱元璋深谙历史教训,决定回归使用铜钱。然而,实际上,白银早在宋朝时期就开始在民间逐渐流通,并在明朝达到巅峰。尽管朝廷禁止使用白银,但百姓却始终钟情于它。
封建时代的黄金与白银成为通用货币,深受推崇。然而,随着封建时代的终结,这些白银却如幻影般消失。人们纷纷猜测,而考古学家也参与到了这场讨论之中。
关于白银消失的原因,有许多合理的解释。首先,白银自身的重量不轻,使得古人不便携带。而一旦汇聚了大量银子,任何丢失都将引起巨大轰动。在古代社会,治安问题也相对严峻,使用黄金和白银进行交易可能面临一定的安全风险。
古人对于生活安全有着高度的重视,因此慢慢地认识到黄金和白银的不便,开始将铜板搬上历史舞台。
此外,古代陪葬制度也对白银的消失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古代,人们对死者极为尊重,对祭品的要求也较高。为了确保陪葬品的长久保存,人们常选择一些不易腐蚀的贵金属,如真金白银。不仅皇帝,贵族和朝中大臣的陪葬品中,也有大量白银等贵金属,据估计约有百分之三十的白银进入了陪葬品之中。
白银的另一个去向则是首饰制作。古代女子对于首饰的追求不亚于现今,尤其是皇宫中的妃子和娘娘们,更是靠首饰来彰显身份。由于金银等单质金属容易打造,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首饰制作。
随着清朝中末期因昏庸无能造成大量白银流落海外,白银被迫外流。据统计,仅割地赔款这一项,清政府损失的白银超过13亿两,导致大量银元逃离中国市场,流向海外。在这样的情况下,白银日渐稀少,现代社会能见到的银子越来越少。
然而,这些珍贵的历史痕迹仍然在考古学家的发现和研究中得以保留和传承,它们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见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注: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将深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此文章只在头条发布,其他平台的文章均为仿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