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融媒时代,典型报道正变得更加 真实、立体和多元。
从第三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典型报道获奖作品名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脱颖而出的佳作,精准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并用创新的方式讲述了打动人心的故事。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01
选题密码
从选题角度出发,获奖作品展现了一种高超的 “翻译” 能力—— 它们将宏大的国家叙事,转化为具象可感的人物故事和时代缩影。这要求记者不仅要明确国家在倡导什么,更要敏锐地找到 与之共振的社会情绪和具体载体。
在 “科技自立自强” 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 就通报层面,而是通过总设计师的个人视角,揭秘了伟大工程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将国家战略转化为科学家群体的奋斗故事。
同样 聚焦科技创新,在我国遭遇霸权国家科技封锁的现实背景下,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60 周年为契机,跨越三省五城挖掘普通核工业建设者 “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 的群体故事,让 “两弹一星” 精神通过个体叙事落地生根。
面对 “全面深化改革” 的宏大命题,巧妙选择 “世界小商品之都” 这个微观样本,通过讲述当地企业和政府如何不断 “换衣”(革新模式、破除机制障碍)适应时代,让读者从一个城市的发展中直观感受改革的进程与力量。
而则以北京 12345 热线为载体,通过基层 “吹哨报到” 解决市民急难愁盼的案例,将 “人民城市” 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治理实践,展现了 中国之治的基层逻辑。
此外,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国家导向,转化为新疆青年米拉迪力在江西创业、带动家乡脱贫、设立民族奖学金的具体实践,成为民族交融的生动缩影。这些选题思路,使得报道超越了简单的政策宣传,成为观察时代发展的生动窗口。
02
回归“常人”
过去的典型报道容易陷入 “高大全” 的塑造,而本届获奖作品最显著的突破,在于将镜头对准了 普通人,或致力于挖掘 英雄人物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种 叙事,极大地消解了读者的距离感。
的主角易群林,是一名 普通的建筑工人,报道展现了他 “肩上扛着生活,指尖弹奏梦想” 的真实状态,这种在奋斗中追求精神满足的形象引发广泛共鸣。
聚焦 快递员周小洪,通过 156 小时跟拍的送货细节,展现他 13 年零失误、零投诉的坚守,用 “平凡铸就伟大” 的生动实践印证了普通人的匠心。
更是叙事典范,它从一份 阵亡将士通知书上的名字切入,将 “两弹一星” 的宏大历史,还原为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个体选择,其中 “三颗核桃” 从爱情信物升华为精神象征的细节,情感穿透力远胜空洞口号。
讲述 北京姑娘路生梅坚守陕北 56 年、兑现 “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承诺的故事,通过自述式叙事呈现她作为普通人的困惑与坚守,让 “人民医护工作者” 的荣誉更具人情味。
中 84 岁 退伍老兵王艾甫,28 年倾尽积蓄为 201 位烈士寻亲,其朴素的家国情怀通过一个个寻亲故事变得可感可知。而记录保定学院 支教群体 24 年接力赴疆任教的历程,既展现老教师的坚守,也刻画新教师的迷茫与成长,让 “扎根基层” 的时代号召通过代际传承变得真实可感。这些作品证明,最能打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承载了共同人性光辉的平凡故事。
03
技术为叙事服务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优秀的内容必须依靠创新的表达才能赢得受众。获奖作品在形式上大胆探索,但其核心始终是 “用更好的方式讲故事”。
运用 MR(混合现实)演播技术和 3D 动画图解,并非简单的视觉点缀,而是为了将复杂的航天工程变得 “可观可感”,让观众能沉浸式理解大国工程的诞生过程。
采用 “演讲态 + 纪录态” 的结合,打破传统演讲的时空限制,让主人公在真实工作场景中讲述,使故事更具冲击力、情感更具爆发力。
运用 4K、VR、子弹时间等拍摄技术,结合 Vlog 手法,让跨越万里的奋斗故事更具视觉冲击力,实现了技术服务于情感传递的目标。
则通过手绘动画、SVG 交互技术,以 “叶脉” 为叙事线索串联谷文昌、焦裕禄等典型人物,将宏大的 “中国梦” 主题转化为可交互的视觉体验,让精神传承更具沉浸感。这些尝试表明,当技术手段与叙事内核完美融合时,主流价值的传播会变得更加顺畅高效。
04
从“发布”到“引爆”
融媒体时代,一篇报道的终点不再是刊发,而是 引爆。
获奖作品无一例外地展现了强烈的传播意识,将内容生产与流量运营紧密结合,实现了 “正能量”与“大流量”的统一。
是典型案例。报道起点是网友在评论区自发 “爆料” 交警郑全卫的日常善举,媒体迅速捕捉这一 “爆点”,主动设置话题并引导网友二次创作,最终使一名辅警的善举演变为全城致敬、全网热议的正面事件,全网总阅读量超 12.1 亿,实现传播效果的指数级增长。
采用 “长纪录片 + 短视频碎片化” 传播策略,将建筑工人弹钢琴的高光片段剪辑成短视频引爆社交平台,再通过长片深挖背后故事,实现 “流量引流 + 深度传播” 的双重效果。
通过构建 “长视频 + 海报 + 短视频 + 社交话题” 的产品矩阵,针对不同平台特性精准投放,斩获 11.6 亿全网阅读量。则贴合青年群体喜好,设计 教我面对压力 ,结合平台特性精准推送,全网播放量超一亿,让主流价值通过 “轻量化互动” 高效触达。这揭示了一条新规则: 好内容需要好渠道,更需要主动的、智能化的运营策略。
本届中国新闻奖的典型报道获奖作品,为新闻实践提供了清晰的范式:选题上,能将宏大主题 “翻译” 为具体故事;叙事上,拥有回归人性、打动人心的共情;表达上,拥抱一切为内容服务的技术创新;传播上,掌握运营流量、放大声量的技巧。这四大能力的结合,为典型报道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if椰子水为何这么快就跌落神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