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主办的《永远和党在一起——中国福利会英文历史档案选编》系列丛书专题研讨会,于11月20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作为市社联第十九届(2025)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本次专题研讨会围绕这套丛书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展开了深度探讨。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表示,这套丛书是宋研会历时七年精心整理的重要成果,真实记录了宋庆龄同志领导保卫中国同盟及其后续组织,为民族解放和世界和平奋斗的光辉历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重要的时代意义。丛书面世,为深入研究宋庆龄同志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注入了新的历史养分。
“‘203档案’无论对于研究中国福利会史、中外关系史、国共关系史,研究路易艾黎、马海德等国际友人史,还是研究上海城市史,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熊月之认为,“203档案”具有原初性,是历史活动的直接记录;具有唯一性,是不可替代的独家史料;具有在场性,是构成研究领域的史料支撑。三卷本档案的隆重推出,为研究、解读、理解宋庆龄,进而为研究、解读、理解上海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提供了相当丰富、无可替代的资料宝藏。
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聂文婷看来,《延安卷》中的珍贵历史档案文献对于党史研究与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何以得民心的问题,具有特别具体历史细节的叙说,如果将这些珍贵历史档案文献运用到党校教学中,会让党校课堂更为生动和耳目一新,也更具历史支撑力和理论说服力。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级调研员、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常务理事陈彩琴说,宋庆龄领导中国福利基金会开展援助作家艺术家的工作呈现持续时间长,涉及群体范围广、物资种类多、援助规模大、成效显著等特点。它不仅为众多进步文化人士从事爱国民主运动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和精神激励,展现了宋庆龄“永远和党在一起”的信念、“永远为人民服务的领导者”的精神风采,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巨大威力。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理事陈雁谈到,“203档案”作为中国福利会历史研究的核心文献,其系统性的记录为理解战后至新中国建设初期社会组织与城市治理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关键实证。特别是《上海卷》,不仅填补了上海现代民政福利事业史料的重要空白,更折射出特殊历史阶段社会机构在政治转型中的适应与贡献。档案显示,在上海解放前后的社会变迁中,中国福利基金会作为一家有政治和社会双重属性的机构,成功实现了机构的自主性与连续性。它在城市救济体系中扮演物资调度与分配的“中介者”、推动儿童公共文化建设的“先锋角色”和协调跨区域救济的“协调者”。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常务理事徐涛表示,“203档案”《国际卷》以美国援华会、美国援华救济联合会、美国援华联合会、中国福利呼吁会等救济组织的大量第一手史料揭示了宋庆龄在中美民间人道合作中的核心作用。宋庆龄及她领导的慈善组织是20世纪中期中美人道主义网络形成的关键力量。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工业合作协会秘书长秦泉安指出,“工合”运动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通过组织工业生产合作社有效地支援了抗战经济,更在于它凝聚了国内外各方力量,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生动体现。宋庆龄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国际视野,为工合运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然而,由于史料匮乏,长期以来学界对宋庆龄与工合运动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她与解放区工合组织互动的细节,一直存在诸多空白。这套丛书以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依据。
上海市档案馆编研部副主任、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理事何品,结合自己参与“203档案”开发工程一系列项目的工作经历,对继续深入开展相关编研工作提出建议:一、整理出版翻译参考工具书;二、开发利用中国福利会中文历史档案;三、联合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副会长黄亚平表示,专家学者都特别关注和运用了三卷中首次批量公布的档案文献,注重对宋庆龄研究领域尚处空白和薄弱的课题展开探索和研究,视角独到,见解深刻,提出了很多原创性观点,形成了“203档案”《延安卷》《国际卷》《上海卷》出版以来首次重大学术成果。“这些成果,对我们今后进一步扩大‘203档案’研究范围,深入、持续开展宋庆龄相关专题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启发性和指引性,必将对宋庆龄研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他说,“203档案”具有多重研究和利用价值,研究利用的空间巨大,专题研讨会只是“203档案”研究利用工作的序曲,吹响了“203档案”研究利用工作新征程的号角,是一次重要的动员与指引,相信不久会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
由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编写、中国中福会出版社印制的《〈永远和党在一起——中国福利会英文历史档案选编〉专有名词翻译手册》,在本次研讨会上正式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