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刚刚宣布:12月起,灵隐飞来峰景区免费开放。这个每年接待超千万游客、门票75元的知名景点,一下子成了热门话题。不少人会好奇:景区不收门票,难道不怕损失好几亿的收入吗?
其实,这不是杭州第一次“免费开放”景区。早在二十多年前,西湖就取消了门票。结果呢?游客更多了,消费更旺了,城市也更富活力了。
今天,我们就借这个新闻,和孩子一起聊聊:为什么有时候“不收钱”,反而是一笔更聪明的“经济账”?
不妨从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聊起:
“如果去公园不用买票了,你觉得来玩的人会变多还是变少?省下的门票钱,我们可能会花在哪里?”
接着可以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例子:
2002年,杭州取消了西湖景区门票。当时也有人担心:“一年少收两千多万,会不会亏?”结果却出人意料——
▷ 游客量翻了三倍;
▷ 周边的餐馆、酒店、商店生意火爆;
▷ 一年为杭州带来上百亿元的旅游收入。
你看,“免费”不是简单的“不收费”,而是用减少一张门票,换来了整座城市的繁荣。
我们可以用一个孩子容易理解的比喻来说明:
“就像你在游乐场多玩一小时,爸爸妈妈可能就会多买一份冰激凌、一杯饮料,甚至一个玩具。游客也一样——多留一天,就会多花一天的钱。”
在杭州旅游界,有个著名的“241算法”:游客多停留24小时,一年就能为城市带来100亿元的增收。
为什么呢?
假设一张门票75元,现在不用花了,预算更宽裕。游客可能会——
▷ 多住一晚酒店(约200元)
▷ 多吃一顿本地菜(约100元)
▷ 买点特产纪念品(约50元)
▷ 再加上交通等花费(约30元)
这样一算,一个人就多花了380元——远远超过原来的门票价格!而这就是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
我们可以用一个小故事,帮孩子理解什么是“乘数效应”:
“你在餐厅花100元吃饭,这100元并没有消失。老板用它付厨师的工资,厨师可能拿它去买衣服,服装店老板又用它去进货……钱在不同人手里流动,创造出比原来更大的价值。”
这就是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1元钱的消费,最终可能产生几倍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为什么杭州看似放弃了门票收入,实际上却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更丰厚回报的秘密所在。
聊到这儿,相信孩子也已经能理解门票免费背后的“聪明账”了。
▲ 或扫码即可试听
从西湖到灵隐寺,杭州一次次地证明:一座拥有长远眼光的城市,懂得跳出“门票经济”的局限,去算一本更大的账。
通过这个新闻,我们可以带领孩子开启四重思维模式:
✔ 辩证思维:看起来“亏”的事,可能藏着更大的收益
✔ 创新思维:打破老办法,才能发现新机会
✔ 统思维系: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不只盯着一个点
✔ 长远眼光:不只看眼前,更要看未来
把新闻变成孩子能理解的对话,确实需要一些方法。其实,我们专门为此制作了一档音频节目——《少年新闻频道·新闻百科》。
在节目里,我们不会生硬地讲解概念,而是会把像“灵隐寺免费”这样有趣的新闻,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我们相信,当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变成一个游客的旅行见闻,当宏观政策转化为一场亲子间的餐桌对话,孩子就能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世界,提升思维。
如果您也希望孩子能主动关心身边大事,并拥有更开阔的思维,这档节目或许能成为一个轻松又有益的伙伴。
下一篇:打虎!毕宝文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