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副刊作品,为何能得中国新闻奖?
创始人
2025-11-13 18:20:27

文 | 胡炜(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新媒体时代,副刊仍然有其独特魅力。

35届中国新闻奖有六篇副刊作品获奖,这些作品兼具文学性和新闻属性,给读者和评委留下深刻印象。一起来看看这些副刊作品,如何能打动人心,为何能获得中国新闻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01

获奖副刊作品写了什么?

一等奖

查看原文

二等奖

查看原文

查看原文

三等奖

查看原文

查看原文

查看原文

02

这些副刊作品为何能获奖?

根据中国新闻奖对副刊作品的评选标准,获奖作品要特色鲜明,体现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的统一。

紧扣时代脉搏,以微观叙事回应宏大主题

成功的副刊作品并非纯文学作品,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与时代的同频共振”。获奖作品均敏锐捕捉到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紧密呼应重大政策、社会热点和民生关切,在新闻事件或时代主题中寻找切入点。

如《阿门其日格的树》精准把握了“生态文明建设”“基层治理”等时代主题,通过“微观个体”折射“宏观历史”。读者从治沙者的个人故事中,能清晰感知到国家生态治理的历史进程。而《河山从不忘英雄》则将镜头对准一户普通农家,把宏大革命史浓缩成“一家三代守一墓”的民间叙事。而《村委会的直播间火了》则用“够乱、够土,但也够真实”的直播间对接上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这一大的时代背景。

深耕人文关怀,以具象叙事构建情感共鸣

优秀的副刊作品,要善于突破传统副刊作品“小众传播”的局限,深耕人文关怀,运用具象化的叙事策略,抓住“人的故事”这一关键点,深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深处,以情感价值实现跨圈层传播。

《向新而生》通过一个个人物的观念碰撞与情感交融,深入挖掘“动批”市场疏解与产业升级十年历程中的人文情感。《河山从不忘英雄》用小人物、小场景、小物件完成家国记忆的情感嫁接。《与阿尔茨海默症同行的每一天》一文则穿插使用“母亲认为我偷了她的钱”等第一人称叙事方式,把医学术语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暴击”,实现读者“高浓度共情”。

创新叙事策略,赋能主流价值以网感传播

文本呈现上获奖作品都非常注重文学性与创新性,能够运用多样化的叙事策略和语言艺术采用新媒体表达方式,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与可读性

《“村越”出村》将越剧唱段、方言俚语与赛事解说交叉剪辑,文章自带“BGM”,读者可“听”得见锣鼓点,创新了传统文化报道的“声音叙事”。《与阿尔茨海默症同行的每一天》则采用“谜题叙事”,开篇就以母子的冲突等抛出一个个谜题,而后解开一个个谜题,使读者带着疑惑一次次经历情感冲击,从而持续保持阅读张力。

03

办好副刊要注意什么?

新媒体时代,副刊同样有其生命力。本届获奖的副刊作品为我们媒体人的创作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启示。

  • 选题策划,把握“时度效”

副刊创作也需具备新闻敏感性,在选题策划时应积极关注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热点和民生痛点,从中寻找兼具新闻价值和故事性的题材,让副刊作品同样能够回应时代关切。

  • 价值引领,注入“人情味”

要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就要避免空洞说教。副刊的优势在于通过具体的形象、细腻的情感和鲜活的故事来传递价值观念。任何时候,都要坚信“好新闻是走出来的”,记者要沉下心来,深入生活,观察和体悟普通人的命运与情感,通过“让细节说话”,用真诚的叙述感染公众、引发共鸣。

  • 文本打磨,追求“适配度”

副刊作品讲究“艺术性”,但其重点不在于语言的华丽度,而在于与内容的“适配度”。要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既要避免为追求“接地气”而陷入粗俗化,也避免为追求“文采”而使用脱离语境的华丽辞藻,关键在于把握好“质朴与诗意的平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河北省廊坊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 据河北省纪委监委11月13日消息:河北省廊坊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海川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
原创 再... 近日,日本自民党高市早苗的言论无疑是火上添油。她在国会声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存亡危机”,不仅令人震惊...
七部门发文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 安徽城市之声2025-11-13 17:03:41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
这些副刊作品,为何能得中国新闻... 文 | 胡炜(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新媒体时代,副刊仍然有其独特魅力。 第35届中国新闻奖有六篇副刊作...
数量领跑、规模掉队,中国内地R... (文/解红娟 编辑/张广凯) 在当前商业地产行业转型的关键节点,REITs被赋予了破局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