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初,十名日本自卫队的校级军官来到了北京,开始了为期八天的访问活动。这次访问的行程包括参观解放军的陆海空三军设施,同时与中国军方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这本是一次正常的军事交流活动,却因为当前敏感的形势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最近,日本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态度强硬,还没有等这股“火药味”散去,中国就决定在这个关键时刻邀请日本军官访华。
日本政府一方面在口头上表示要防范所谓的“地区威胁”,但实际上却派遣军官来中国访问;中方在明确表达立场的同时,又主动推动交流,这种“你来我往”的操作到底意味着什么?
中日两国之间的军事交流并非最近才开始。早在十几年前,两国就建立了一个机制,安排中高级军官互访,目的就是增进了解,减少误判。
中国方面也很清楚,在军事上沟通,光靠电话是不够的,必须要面对面交流,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真实态度。虽然这种交流有时会因为政治因素而暂停,但每次暂停后,总会恢复。
日本在钓鱼岛“国有化”的那一年,中日关系急剧恶化,防务交流也随之停止。然而几年后,双方还是重新坐到了谈判桌前。即便在疫情期间,线下交流被迫暂停,但疫情稍微缓和后,交流立刻恢复。
这些例子表明:即使两国关系有摩擦,军方的沟通渠道还是必须保留。即使不完全出于信任,也出于现实需要。这次交流之所以显得格外敏感,是因为它发生的时机非常“巧妙”。
最近,日本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表态越来越公开,甚至在国际场合表示关切,并通过各种渠道与台湾相关人员互动。这些行为已经触及了中国的政治底线,尤其是日本防卫大臣公开宣称“必要时将出兵协助台湾”,这几乎是在直接挑衅中国。
这种表态看起来有些不寻常,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是中国的主动回应。既然对方在台海问题上动作频繁,中国就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底线和态度。
让日本实地看到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也是中国的一种“话不多说,你自己看着办”的方式。
从日本方面来看,这次访华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交流访问。虽然表面上说是为了“增进互信”和“避免误判”,但考虑到当前日美军事合作的背景以及日本国内安全政策的转变,这背后肯定有更深的考虑。
近年来,日本的安全政策逐步向右倾斜,防卫预算逐年增加,军事活动也频繁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布局相配合。但与此同时,日本又不愿意完全将自己的安全命运交给美国。因此,虽然美国希望日本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联合作战计划,尤其在台海问题上,但日本却并不愿意将所有细节交出去,这表明日本希望保留一定的自主性。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主动访问中国,表面上看似是一次“缓和的动作”,实际上却是在试探中方的态度。日本希望通过这种交流,避免中日之间在东海或台海发生误判,尤其是在双方军事部署日益接近的情况下,任何小的摩擦都可能导致大问题。
另一方面,日本也通过这种交流,想要了解中方在台海问题上的底线和态度,为其后续的政策调整提供参考。
而中国方面显然也看得很清楚,这次的交流安排并不是单纯的示好,而是有目的地展示中国的实力,同时释放明确的信号。比如安排参观空军、海军等现代化设施,既是交流,也是“有分寸的展示”。
中国故意让日本看到中国军队的现状和能力,但又不会透露任何敏感的核心信息,恰到好处地保持了分寸。这种做法不仅是应对日本,也是向整个地区释放一种态度:我们不怕对抗,但也不拒绝沟通。
实际上,这次日本自卫队军官的访华,背后绕不开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台湾问题。最近,日本政府在台湾事务上的言行愈发激进。无论是与台湾相关人员的互动,还是防卫大臣的言论,都直接挑战了中国的政治底线。
中国的立场很明确:台湾事务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外部势力无权干涉。无论采取什么借口或手段,任何触犯一个中国原则的行为,都会引发中国的坚决反制。这不仅仅是外交语言,更是中国的底线。
而日本的问题在于,虽然它希望维持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关系,继续进行贸易和产业合作,但在安全领域却不断靠拢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频频试探。这种“口头和平、行动挑衅”的做法,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显然是无法长期容忍的。
中国愿意接待日本军官访问,实际上也是给日本一个“窗口期”,希望在彻底破裂之前,双方能坐下来谈清楚问题。
然而,如果日本误以为这次访问表明中国的“软化”,那只会适得其反。因为中国的接待并非妥协,而是自信,是在有底气、有准备的情况下,主动给对方一次了解中国的机会。
中国早已做好了准备,不会将所有希望寄托在这次交流上。即便两国军方的互访继续进行,中国也通过多边平台和国际机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合作,扩大自身的战略空间。
通过这次交流,中国展示了愿意沟通的诚意,也表明了捍卫核心利益的决心。日本一方面希望稳定局势,防止突发事件影响本国安全,另一方面又在台湾和东海问题上不断加码。最终,这种“口头上的和平与行动上的挑衅”的做法,将会被现实反噬。
未来中日关系走向的关键,在于日本是否真正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如果日本继续走错误的道路,这样的交流将会失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