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平是胡耀邦的长子,出生在抗日战争烽火不断的延安。外貌上,他和父亲胡耀邦有着极为相似的特征,平时佩戴眼镜,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身上也有浓浓的书生气息。实际上,胡德平在进入政界之前,曾是一位标准的学者,算得上是学者背景的政治人物。 尽管胡德平出生在一个高干家庭,但他的人生同样历经波折。1963年,他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像许多当时的年轻人一样,满怀理想和抱负,对未来充满期待。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1967年,在他即将毕业的时候,社会动荡让他遭受了极大的肉体和心理创伤。
经过十年风波的平息后,胡德平终于重新获得了做人的权利。他重新拾起自己热爱的历史学专业,并考取了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权威教授侯外庐的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业后,胡德平在学术和文化界逐渐发展,做出了几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就。 胡德平毕业后,被分配到历史博物馆担任研究工作。在天安门广场右侧的一座建筑中,他为历史博物馆争取设立考古部,经过多次努力,最终打动了主管部门,使这一梦想成为现实。考古部成立后,胡德平担任了部长,并不久后成为历史博物馆的副馆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胡德平的工作态度和精神感到由衷敬佩,认为他像父亲胡耀邦一样,是一个真正能办实事的人。 胡德平还积极投身红学研究。1983年,他联合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研究者,成立了曹雪芹研究会,并担任会长。在研究过程中,胡德平亲自前往传说中的黄叶村和香山一带考察,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并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曹雪芹的故居应位于北京西山白旗39号。他还出版了《曹雪芹在西山》一书,这本书的观点与传统的红学研究有很大不同,因此遭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反对。 胡德平秉持学术自由的原则,多次向前辈请教,态度谦和,感动了不少学术前辈。这些前辈对他严谨的学术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他在学术问题上保持慎重和深思。 1984年,胡德平作为中共中央整党领导小组的特派员,赴湖北省开展工作。由于他的高学历和一定的学术成就,胡德平顺理成章地步入了政界。 胡德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知识界。到湖北工作期间,他帮助成立了一家民间科技组织,并积极支持创办了当时极具影响力的理论刊物,他本人还在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文章。因而,当时的知识界普遍认为胡德平具备能力、才华、好人缘且有较大影响力,是一位非常有竞争力的人。返回北京后,胡德平先后担任了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长,并于1988年改任统战部第五局局长。胡耀邦去世后,胡德平一度沉寂,较少公开露面或发表文章。他在统战部一直默默奉献,直到1992年,他进中央党校学习,并在党内代表选举中以较高的票数当选为代表,参加了党的十四大。 进入中年后,胡德平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成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一副主席等。他目前担任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同时也是北京曹雪芹学会会长。 胡德平的妻子是中共中央前组织部长安子文的女儿安黎,她毕业于清华大学,并于80年代初到北京师范大学现代化教育研究所工作,担任一名普通助教。安黎是一个温和内敛的贤内助,不张扬高干子女身份,因此深得群众的喜爱。她曾在1985年短暂担任过厦门市副市长,后携子赴澳大利亚进行学术访问,两年多后才回国。不幸的是,这段婚姻最终因感情不和而结束。 胡德平的第二任妻子是王豫颖,目前担任中国光彩事业国际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天诺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以及黄丝带慈善大使。王豫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帮助中西部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尤其关注造血型慈善事业,涵盖了教育、医疗、就业、环保、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