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世界上,关于成吉思汗的纪念设施随处可见。在中国、俄罗斯、土耳其、蒙古国等国家,以成吉思汗命名的广场和巨大的雕像屹立着。各个亚洲民族的记忆中,都深深埋藏着蒙古大军征服大陆的场景,“成吉思汗”这个名字象征着蒙古的马鞭、弯刀、长弓。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成吉思汗并未真正指挥西征大军征服中亚和西亚。早在灭西夏的战争中,他就离世了,将征服天下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儿孙。
真正帮助蒙古征服大半个亚洲的,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和旭烈兀。其中旭烈兀更是远征至非洲,他手下的猛将郭侃战功卓著,据《元史》记载,他破了700多座城池,曾一路征战至地中海沿岸,将十字军的城邦扫荡殆尽。郭侃在旭烈兀手下取得了惊人的战绩,但在历史中却鲜有人提及。
那么,作为一个汉人,郭侃是如何能够随蒙古人西征的呢?
一、郭家三代,助力蒙古征战
郭侃,字仲和,生于1217年,出生在陕西华州郑县。郭家可谓武功世家,他们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人,而在宋代,郭家也历代为将。郭侃的祖父郭宝玉便是唐朝名将,在金朝末年,面对蒙古人南下,郭宝玉曾随金军大战,但最终被蒙古将领木华黎打败,随后被蒙古招降。
郭宝玉被带到成吉思汗面前,他向大汗陈述夺取中原的战略,并为蒙古大军立下军纪,保证征服地区的稳定。成吉思汗对郭宝玉赞赏有加,将其留在身边,成吉思汗东征西讨,郭宝玉在左右献策。1219年,成吉思汗灭西辽,郭宝玉在前线带兵,多次负伤,最终死于贺兰山。
郭宝玉的儿子郭德海,一度带兵进山西逃亡,后来被父亲招降,投诚蒙古。郭德海也随父亲西征中亚,参与过灭金的决定性战役“三峰山之战”。然而,1234年,在平定河南的战争中,郭德海被巨石击中腿部,伤重而亡。郭家两代人随蒙古大汗征战,都死于前线,可谓劳苦功高。到了郭侃这一代,他年仅20岁就被封为百户,参与了蒙古灭金的战争。
然而,郭侃的战绩不仅在元代鹤立鸡群,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也非常耀眼。
二、旭烈兀西征,郭侃英勇无畏
1256年,旭烈兀大军从蒙古高原进入中亚,在平定乌兹别克斯坦地区的叛乱之后,首次面对的敌人是“木剌夷国”。这个“木剌夷”是音译,原词是阿拉伯文“murai”,是原始伊斯兰教的一个异端教派。
他们擅长搞恐怖暗杀,在中东地区臭名昭著,被西方称之为“阿萨辛派”。郭侃被派遣带兵过河攻打“木剌夷”,这成为他名震三军的第一战。郭侃在城下先试图劝降木剌夷人,但遭到拒绝后,他毫不犹豫地利用投石机攻城。尽管“木剌夷”的城堡修建在山上,但在投石机的轰击下很快瓦解。接着,郭侃带兵连破“木剌夷”128座城堡,击溃敌军5万多人,几乎将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宗派彻底灭绝。
随后,旭烈兀大军南下波斯,郭侃在怯的不花等将领的协助下,平定了波斯以及高加索地区的叛乱。然而,《元史》里关于这场征战的描述有很多疑点,郭侃的战绩是否真实也备受争议。
在随后的战役中,蒙古大军一路北上,郭侃组织攻下了180多座城市。
继而,郭侃北上扫荡了地中海西岸的十字军城邦,各城邦的国王望风而降,郭侃再下120城。在为期5年的蒙古第三次西征中,郭侃的表现非常出色。然而,西征结束后,旭烈兀因蒙哥汗死于钓鱼城下而回国,而郭侃则回到了中国,参与了蒙古最后灭宋的战争。郭侃一路征战,攻必克,伐必胜,几乎未曾吃过败仗。但是,郭侃的战功在《元史》中的记载存在矛盾和争议。
有学者认为,《元史》里对郭侃的战绩进行了夸大,将他列为西征大军的主要将领,实际上旭烈兀的怯的不花和拜助等将领更为突出。
三、争议中的郭侃,征战终老
回到中国后,郭侃向新大汗献策,先取荆襄等地,然后沿江南下攻灭宋朝。1268年到1270年,郭侃先后在山东和四川平叛。
1270年,郭侃沿江而下,和蒙军攻下襄阳,蒙古大军进入江南。南宋被灭后,郭侃被任命为“宁海知州”,7年后在任上去世。然而,关于郭侃的生平事迹,《元史》里的描述存在多个疑点。首先,郭侃的传记几乎没有对战场作过多的描写,只是概述攻打哪里、攻下何处,而其中的180城、200城等数字也只是粗略的估计。
其次,在蒙古大军西征的第一手记载中,郭侃的戏份相对较少,真正的主演是怯的不花和拜助等将领。因此,郭侃的实际战功在《元史》中的记载受到质疑。
在明清时期,人们对郭侃的形象进行了不断的演绎,他和父亲、祖父的经历成为小说家们创作的对象。然而,《元史》的编纂过程中,受到缺乏可靠史料和汉人翻译蒙古文典籍的制约,导致其中的错误百出,野史和民间传说进入了史籍。
因此,郭侃在《元史》中的形象存在着夸大和不实的成分。在历史的考据中,郭侃的战功真实性令人怀疑,他在西征中的真实表现是否如《元史》所述存在争议。无论郭侃的真实战功如何,他在历史中的传奇形象都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