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 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从明确工作目标、聚焦重点领域、健全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环境4个方面,提出了17项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多位经济专家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均认为,这是对7月19日公开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下称《意见》)的具体落实,在上半年民间投资下降0.2%的背景下,在多方面提出了具体、有新意的提振民间投资信心的措施。
▲图据视觉中国
上半年民间投资比重下降
原因何在?
《通知》开篇即明确了工作目标,要提振民间投资信心,充分认识促进民间投资的重要意义。
核心指标是民间投资占比。《通知》明确,力争将全国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保持在合理水平。各省级发展改革委要明确本地区民间投资占比、民间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的工作目标。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8%。其中,民间投资下降0.2%,占整体投资比重为52.9%。
但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拖累,民间项目投资其实仍有一定的增长。据经济日报报道,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司长翟善清介绍,今年上半年,除房地产开发以外的民间项目投资同比增长9.4%。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8.4%,比制造业整体投资高出2.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15.6%,比基础设施整体投资高出8.4个百分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在就《通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2012年设立民间投资统计指标以来,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的比重始终超过一半。但是,去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长面临较大困难和下行压力。2022年民间投资增长0.9%,占整体投资的比重为54.2%。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和占整体投资的比重都有所下降。
民间投资不敢投、不会投、不能投
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韩志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民间投资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从投资信心看,受需求不足等问题影响,有的企业信心尚未完全恢复。从投资方向看,传统行业增长空间受限,而对新兴行业,有的民营企业看不清、把不准发展趋势,投资方向不明。从准入门槛看,有些民营企业参与投资意愿较强的项目,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门槛限制。从要素获取看,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民间投资项目还受到用地、用能等关键要素制约。从投资环境看,前一段时间,网络上有一些对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不够友好的言论,影响了一些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从工作方法看,有的地方在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时,还缺乏创新性思路、市场化办法、改革性举措,存在不会鼓励、不善鼓励等问题。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我国民间投资存在的难题要具体分析,其客观原因是创新能力不够。高科技装备制造业等领域投资缺口很大,但光有钱是没有用的,创新能力要配套。
其次,低端制造业也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徐洪才指出,现在整个制造业投资增长速度都下来了,去年制造业投资在10%以上增长,现在增速降下来了。低端制造业竞争很充分,甚至是过度竞争,已经产能过剩,大家不能再投了。
从供给端来看是产能过剩,从需求端来看是需求不足。徐洪才指出,现在普通城乡居民潜在消费需求还是有的,但是因为收入增长乏力,导致没能力消费;来自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外贸订单下降较多,出口需求疲软也拖累了投资的扩大。
此外,徐洪才还表示,民间投资在许多项目上被设置不公平准入门槛,投资范围客观上被限制了。
针对民间投资面临的不敢投、不会投、不能投等问题,《通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例如,针对投资方向不明问题,将明确一批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的重点细分行业,全面梳理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项目清单,加大项目推介力度,鼓励民间投资积极参与;针对要素获取困难问题,将建立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针对存在准入门槛问题,将搭建民间投资问题反映和解决渠道。
要形成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意见》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国新办7月20日就《意见》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预告了《通知》的公布。罗国三表示,《通知》是在投资领域对《意见》的落实,从中观层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举措和工作任务。
《意见》最令人瞩目的提法之一是,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等,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在营造良好环境方面,《通知》进一步提出,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压缩民间投资项目核准备案、规划许可、施工许可流程,优化民间投资项目管理流程,提高前期工作、土地供应、验收、权属登记等效率。搭建民间投资问题反映和解决渠道,更好倾听民营企业呼声。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是指明方向,而发改委的《通知》是促进《意见》落实。有好的办法方法,没有落实是不行的;《意见》在促进民营经济方面是非常完善的,但最终要落地到毛细血管,要形成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当然,未来也不止是发改委,各部门、各地方政府都会在职责范围内,推出落实《意见》的相关内容和措施。
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都在积极推出促进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的相关举措。例如,四川发布了《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明确将在公平竞争方面,建立完善招标文件负面清单,防止设置不合理门槛条件。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提出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此次城中村改造不是开发商主导,而是由地方功能性国企主导,同时创新改造模式,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社会资本将成为城中村改造的有生力量。社会资本可能更多获得经营性收入,例如租赁收入、停车场、临街商铺等,以此来弥补和覆盖改造成本。
落实:
督导激励并举,具体工作时间线明确
《通知》有不少新内容。在项目推介上,《通知》推出“三清单一平台”——各地方要全面梳理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完全使用者付费的特许经营项目3类项目清单,搭建1个统一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在要素保障上,《通知》提出建立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并发挥国家发改委与7家金融机构已经建立的投贷联动机制作用,共享项目资金等信息。
受访专家均强调措施落到实处的重要性。民营经济重磅政策推出以来,民营企业、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政策落实问题。17项措施中就有一条是专门针对政府工作考核,建立促进民间投资工作调度评估机制,对数项工作进展和指标工作成效,进行每月调度、每季通报、每年评估。同时,还有一条措施是设立中央预算内投资促进民间投资引导专项,每年选择20个地级市(区)支持,充分调动各地积极性。
从《通知》涉及的工作来看,据央视新闻报道,7月7日,国家发改委已经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7家银行建立投贷联动试点合作机制。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2023年版)》,已经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正筹备解读讲解活动。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布置各地发展改革委报来总投资约3.2万亿元的2900余个准备推介给民间资本的投资项目。
罗国三在上述发布会上介绍,文件起草和措施落实同步推进,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梳理拟推送给银行的民间投资项目清单;制定了搭建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的具体方案,各地方平台与全国平台的对接通道拟于近日启用并正式开展民间投资项目推介工作;制定了搭建民间投资问题反映和解决渠道的工作方案,其中,线上问题反馈渠道将于近日正式开通,线下将抓紧明确一批定点联系的民营企业,定期开展深度问卷调查。
徐洪才对此建议,民间资本应该更多关注相关政策,顺势而为,吃透文件精神,利用好相关优惠政策,扩大相关领域投资,分享政策红利。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吴阳 实习生 蔡君安 北京报道
编辑 彭疆 责任编辑 魏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