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庆假期单日客流暴涨至日常170倍;停车场车辆从400辆激增至6230辆;住宿需求催生35家新民宿,床位暴涨53.9%……这波“泼天流量”,叩响了隰县的大门,是惊喜,更是前所未有的考验。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山西隰县小西天景区累计接待游客约9.95万人次,其中10月3日客流量高峰达16985人次。累计停放游客车辆4.43万余辆,摆渡车免费接送游客5.43万人次;累计组织21支志愿者团队,900余人次志愿者参与服务;免费发放玉露香梨235筐,约3055公斤……
如何将瞬间的炙热淬炼为持久的发展动能?如何让“爆火”真正走向“长红”?答案深植于这片土地——“玉露香”撑起的甜蜜产业是底气,“小西天”承载的历史文脉是灵魂。
北纬36度,是镌刻在隰县地质碑上的数字,实则是大自然“颁发”的梨果种植“许可证”。全县果树面积38万亩,其中玉露香梨占到23万亩,占全国玉露香梨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每颗果实携带着的地理坐标基因记忆,已成为隰县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主导产业。
当农业根基与文化底蕴在融合实践中同频共振,这场“大考”,就成了隰县回答“为何融、如何融、融什么”的最生动现场,农文旅融合的“隰县答卷”,正在一笔一画认真书写。
资源禀赋下的发展底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隰县以持续践行“两山”理念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农文旅融合,依托本土优势,抢占发展先机,推动县域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如今,多重机遇叠加,天时、地利、人和俱备,一幅农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正在隰县大地徐徐铺展。
天时——政策东风强劲吹来:
从中央到省、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信号密集释放。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今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沿黄板块农文旅发展重点,为隰县培育新增长极带来宝贵窗口期。文化和旅游部推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山西省制定“农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工程”,隰县被列入省级重点支持县名单,可获得项目资金、土地指标、人才引进等一揽子政策支持。这些顶层设计为隰县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地利——资源禀赋厚积薄发:
“隰县玉露香梨”声名远扬,成为农旅融合最甜美的名片。瓦日铁路客运开通、汾石高速通车,隰县一跃融入辐射延安、临汾、太原的“2小时交通圈”。优越的生态与能源资源,为绿色康养文旅奠定坚实基础。隰县还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晋西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资源禀赋相互交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组合,为农文旅融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人和——干群同心共创未来:
干部精神振奋,群众信心满怀。游客赞誉隰县风光、文化遗产与淳朴民风,“奔县游”渐成新风尚。全县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协同抓”的工作格局。同时,通过举办乡村旅游培训班、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培养了一批本土文旅人才,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自2024年8月《黑神话:悟空》引爆网络关注,隰县小西天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148.13万人次。2025年上半年,接待人数71.39万人次,暑期7、8月份总人数39.98万人。今年“五一”期间,全县旅游实现“零投诉”,“回家式服务”品牌获广泛好评。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小西天景区热度持续攀升,前三天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20.91%。
“县四套班子特别是各乡镇各部门一把手要以上率下、亲力亲为,引领每一个隰县干部都要有隰县干部的样子,干工作就要干出隰县的样子;引领每一个隰县人民都要有主人翁意识,热爱自己的家乡,扛牢肩上的责任,做好分内的工作;引领每一个来隰县的人都能爱上隰县、认同隰县、建设隰县,切实凝聚起‘爱隰县·拼发展·赢未来’的强大合力。”市政协副主席、隰县县委书记李俊平说。
全县共识清晰:依托梨果产业和小西天景区,一个个乡村挖掘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农事体验,隰县正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让梨果产业带来更多经济收益,让小西天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让黄土地绽放出绚丽的融合之花。
创新解法中的破局智慧
如果说“天时地利人和”是融合的土壤,那么《黑神话:悟空》带来的爆火,则将小西天瞬间推至流量巅峰,也带来了一场严峻的“压力测试”。
2024年,面对突如其来的客流高峰,隰县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坐镇指挥,各部门连夜完善应急预案。在48小时内,完成了景区动线优化、临时设施搭建、人员调配等多项紧急任务。2000名党员志愿者迅速集结,经过紧急培训后立即上岗,为游客提供引导、咨询、帮扶等服务。公安、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行动,确保景区秩序井然有序。
更打动人的是“隰县温度”:文化站长带队沿山道布置表演,萨克斯奏响《云宫迅音》,非遗响铃高跷灵动入场,时任副县长高唱《玉露香梨歌》……这些充满人情味的互动,不仅缓解了游客排队等待的焦虑,更展现了隰县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文化自信。许多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些暖心瞬间,形成了二次传播的热潮。
面对机遇,隰县创新推出“四个流量”工作法。
精准布局,“接住流量”:构建三级保障体系,成立旅游保障指挥部和9个专班,县领导景区轮班。30天新增35家民宿,机关停车场开放,移动卫生间增设,线上购票全覆盖。同时,建立智慧旅游平台,实时监控各景点人流量,实施分级预警和应急响应。与导航软件合作,实时推送景区客流和停车信息,引导游客错峰游览。
靶向施策,“引导流量”:设计“红色文化+古建探秘+生态农旅”三大主题线路,30天建成凤凰街文旅综合体。举办“梨花又见小西天”等活动,联合壶口瀑布等景区发放“通关文牒”,实现区域联动。针对不同客群推出个性化产品:为年轻游客设计网红打卡路线和沉浸式体验项目,为老年游客提供康养休闲产品,为亲子家庭开发农耕体验课程。
多元创新,“做大流量”:开展抖音短视频大赛,“5条视频免门票”机制带动话题播放量破3亿。景区设玉露香梨展销点,带动销售3.4亿元。获央视报道,走进高校宣讲,亮相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创新营销方式,与知名旅游KOL合作开展直播带货,推出“游隰县、品香梨”专题活动。开发AR导览系统,游客通过手机就能观赏虚拟悬塑、聆听历史讲解。
前瞻谋划,“创造流量”:推进小西天XR数字文旅、《唯有小西天》舞台剧项目,开发“游园采摘+健康跑”等融合业态,研发悬塑小夜灯等30余种文创,实施彩塑数字化工程。同时,布局四季旅游产品:春季推出梨花节、摄影大赛;夏季举办避暑音乐节、星空露营;秋季组织采摘体验、农事竞赛;冬季开发冰雪项目、年俗体验,实现全年无淡季。
2025年,小西天景区创新设立“1+13”志愿服务点,21支志愿服务团队的520余名志愿者经过专业培训,为游客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10月2日上午,一名女孩因青蒿过敏突发急症,呼吸急促、情况危急,志愿者曹碧轩毫不犹豫地背起女孩冲向景区出口,民警李炜迅速在密集的人流中开辟通道,将女孩送至医院。全程只用了5分钟,这场游客至上的生命接力,是对“志愿服务”最生动的诠释,它让应急流程有了温度,让陌生的相遇变成了生命的守护。
“以前总发愁没人来,现在愁怎么让人留下来、看更多、记得住。”隰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学慧说,“隰县的火,不只因为小西天,更因为这里的人、这里的梨——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隰县的完整美好。”
协同发展里的共富图景
当农文旅融合的种子落入隰县大地,一场深刻的振兴变革也随之生根发芽——以农为基、以文添韵、以旅兴业,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在展开。
一变,是老百姓满满的获得感与自豪感。
凤凰山脚下的“春海客栈”,自去年10月借流而起,店主张二文感慨万千:“很多游客成了朋友,他们说还会再来——因为小西天,更因为隰县人。”她从路边摊贩成长为客栈店长,“这笔人生财富,比挣钱更珍贵。”现在,民宿正计划扩大经营规模,建设标准化民宿院落,提供更优质的住宿体验。
小西天景区讲解员贾艳曾在外打工,如今在家乡迎来八方客:“过去是漂泊,现在是为家乡代言——这份自豪,千金不换。”她不仅负责讲解工作,还积极参与景区建设,将悬塑艺术元素融入更多的景区体验活动中,让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走进现代生活。
在隰县,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二变,是一批标杆乡村的振兴实践。
城南乡路家峪村打造中国梨博园,户均年增收超5万元。该园集梨文化展示、科研科普、休闲观光于一体,成为我省唯一的梨生态文化主题博览园。园区内设有梨文化博物馆、梨树认养区、DIY工坊等,让游客在游玩中了解梨文化,在体验中感受农耕乐趣。
龙泉镇上留村构建“三区两站一循环”基地,2023年村集体经济破110万元。该村整合农田、民居、山林等资源,打造了农耕体验区、民宿度假区、生态观光区,建设了旅游服务站和农产品展销站,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农文旅融合循环产业链。
城南乡七里脚村建成融合综合体,集体经济收入43万元,获评“山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该村依托区位优势,发展集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成为隰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样板工程。
三变,是生态资源向经济优势的高效转化。
隰县立足“梨果示范县、生态康养地、区域中心城”三大定位,持续推进“梨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玉露香梨借势出圈,销售额达3.4亿元,远销海外。全县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0个、高标准采摘基地10个,旅游专线超80公里。
今年5月,在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期间,山西隰州野里垣土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利州在浙江德清对隰县玉露香梨新品进行了超级发布,“隰县平均海拔1380米,2740小时年日照与18℃昼夜温差,赋予玉露香梨黄金糖酸比;疏松深厚的黄绵土、洁净空气与零污染水源,铸就‘皮薄如纸、汁盈如露、核小如珠’的果中珍品。”山西隰州野里垣土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以“一生只为一颗梨”的坚守,将千年农耕智慧注入现代产业链,建成12000平方米数字化产地仓、3000亩绿色基地,让隰县玉露香梨远渡重洋,走向世界。
同时,隰县大力推进“旅游+”战略:旅游+农业,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旅游+文化,开发文化体验产品;旅游+康养,建设康养基地;旅游+教育,开展研学旅行;旅游+体育,举办山地马拉松等赛事,形成多业联动、多元发展的良好局面。
“我们正持续延伸产业链,规划红、古、绿三色旅游线路,建设区域性文旅目的地。”隰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梁少杰表示,“玉露香”和“小西天”,正托起整座城的产业跃迁。
走在隰县的道路上,梨花如雪,古刹静谧,游客的笑语与乡亲们的欢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乡村全面振兴的动人乐章。农、文、旅三股力量在这里交汇融合,不仅带来了客流、资金流、信息流,更激活了一方水土的文化自信与发展动力。
隰县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找准路径、创新方法、真抓实干,农文旅融合必将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引擎。这颗黄土高原上的璀璨明珠,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全国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隰县经验”,为我市实现“三个努力成为”蓄势赋能。
隰县的故事,不是转瞬即逝的烟花,而是一场持续燃烧的篝火。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振兴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家门口握住希望;真正的融合是让农业有看头、文化有说头、旅游有赚头。
在这片北纬36度的金色土地上,隰县人正以融合为笔,以奋斗为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实践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春天。
来源:临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