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改变了与匈奴和亲的政策,频繁派兵讨伐匈奴,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胜利。不仅成功收复了河套地区,还占领了河西走廊,局势一度出现了“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廷”的局面。然而,这只是西汉与匈奴战争中的一段历史。到了汉武帝晚年,他虽然再次多次派兵进攻匈奴,但未能取得胜利,反而损失了大量兵力和将领。那么,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呢?
一、从休战到重新开战
从公元前116年到公元前101年,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几乎停止,进入了相对平静的时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双方在此前的战争中都遭受了较大损失,需要休整和恢复。在这段时间里,汉朝的两位著名将领也相继去世: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公元前106年,卫青也因病去世。与此同时,匈奴多次派遣使者向汉朝提出“和亲”的要求。
匈奴希望恢复与汉朝之前的“和亲”关系,但汉武帝对此并不看重,朝中一些大臣认为,“匈奴新困,宜使为外臣,朝请于边”,意思是应该让匈奴向汉朝表示臣服。于是,双方在相互扣押对方使者的情况下,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亲自率领十八万大军进驻朔方,向匈奴示威,但匈奴单于并未为所动,甚至还扣押了汉朝的使者,最终双方的和议破裂。
二、汉军屡次失利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遣苏武前往匈奴出使,但苏武被匈奴扣押。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三万前往酒泉进攻匈奴,但李广利未能取得胜利,反而被匈奴包围,最终全军覆没,只剩下百余名壮士成功突围。随后,汉武帝又派公孙敖、路博德出征,但两人也未能取得什么战果。与此同时,汉武帝还派李广的孙子李陵出居延。虽然李陵在战场上斩获颇多,但最终兵败,被迫投降匈奴。
汉武帝是个不甘心失败的君主,因此在公元前97年再次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北伐,李广利、路博德、韩说分别率兵出征朔方、九原,公孙敖出征雁门。各路汉军与匈奴交战,但都未能获得胜利,最后无功而返。公元前90年,汉武帝再派李广利率领七万大军出征五原,初期汉军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李广利孤军深入,导致汉军惨败,李广利最终投降了匈奴。
三、战争为何失利
汉武帝晚年与匈奴的战争,基本上是败多胜少,甚至有几次遭遇了惨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在此前与匈奴的长期战争中,西汉朝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国力受到了严重损伤。其次,西汉的名将大多已经去世,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在第二阶段的战争中,汉武帝极力重用的李广利根本无法与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相比。
此外,西汉朝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在李广利最后一次出征时,朝中爆发了“巫蛊之祸”,与李广利勾结的丞相刘屈氂被杀,李广利的妻子也被逮捕入狱。李广利得知这些消息后情绪波动,最终没有坚持到底,选择了投降匈奴,这也导致了汉军此次出征的惨重失败。汉武帝意识到战争带来的巨大危害后,于是在晚年颁布了“轮台罪己诏”,决定不再主动发动战争,开始让国家休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