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我观看了2023年上映的外蒙古电影《假如我可以冬眠》,深感这部电影制作精良,情感真实。
电影的主人公乌齐,是一个中学男孩,家中长子。家庭成员包括两个正在上小学的弟弟、妹妹,最小的弟弟只有三四岁。五口人挤在一间蒙古包里,生活异常艰难。乌齐的父亲曾是牧民,家境较好,有着上千只羊,还曾资助姑姑完成了四年的大学学业。然而,一场雪灾让家道中落,欠下了债务,最终一家人搬离乡村,搬到乌兰巴托附近的城镇生活。
乌齐的母亲有酗酒的习惯,父亲去世后,她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曾经被拖欠工资。生活的重担几乎都落在了乌齐身上,他不得不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家里。他偶然找到一份临时工作,买了一双耐克鞋,其余的钱都交给了母亲。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学校的物理竞赛中获奖,物理老师鼓励他参加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这不仅能为他提供奖学金,还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学校。因此,乌齐一边准备竞赛,一边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他的母亲带着最小的弟弟回到了乡下,而乌齐则独自照顾两个上学的弟弟和妹妹。虽然姑姑条件较好,常常资助他们一些钱,但由于与母亲关系的疏远,家里人与姑姑的联系越来越少。没有钱买煤炭和大米,甚至因欠费被停了电,冬天异常寒冷。乌齐只得去做黑工,偷偷伐木,还去商店捡废纸板生火。生活的艰辛让他也染上了一些坏习惯。不过,最终在邻居和物理老师的帮助下,乌齐通过了竞赛,获得了奖学金,得以走出困境。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少年的奋斗故事,呈现了外蒙古城镇化的变迁。在城市化的背景下,人们纷纷搬到城镇,但传统与现代的差异依然存在。电影中展示了现代化的城镇景象:高楼大厦、普及的汽车、电力和煤炭的匮乏,网吧、商店、医院等设施也在其中。尽管物质贫困,电影中的人物依然乐观,吃一碗分着吃的方便面也能感到满足。在这种现实中,最宝贵的依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年轻人而言,能遇到一个好导师是多么珍贵。
这是一部讲述小人物的电影,它通过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折射出社会变迁中的温暖与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