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重庆聚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重庆聚米”)旗下公司青岛东郊到家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简称“青岛东郊到家”)在山东健康服务领域加码布局。
工商注册信息显示,青岛东郊聚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青岛东郊聚美”)在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海尔路注册成立,由青岛东郊到家全资持股,注册资本1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足浴、美容等。
2024年4月,东郊到家创始人汤帆在行业峰会上披露“已完成部分IPO规划及合规准备”,引发行业关注。着眼于青岛,多年来的谋划布局,之于此番推动企业上市带来了助益?
战略支点
重庆聚米在青岛的扩张路径始终围绕“资本杠杆+区域渗透”展开。
重庆聚米成立于2013年,经营范围包括微信、网页、APP开发及产品策划,2019年由东郊到家创始人汤帆收购,成为东郊到家运营主体,并于同年上线东郊到家APP。其后,东郊到家以“24小时上门推拿”为标签,通过电梯广告精准投放和区域子公司扩张,迅速成为行业独角兽。
作为由重庆聚米持股99.15%的核心子公司,青岛东郊到家是重庆聚米在山东的首发站点,自2022年成立起便承担着开拓山东市场的重任,与几乎同期成立的济南东郊到家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构成对鲁投资核心平台。
近年来,青岛正加速推进“中国康湾”建设,2025年出台的三年行动计划明确2027年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重点布局康复医疗、智能康养等领域,为东郊到家提供了政策扶持便利与产业协同基础。
短短三年间,重庆聚米通过对青岛东郊到家全资控股模式,相继投资青岛东郊在线数字科技、青岛东郊聚美等企业,形成“健康服务+科技支撑”的双轨布局。
这种“区域子公司+垂直领域新公司”的扩张模式,侧重快速落地与市场渗透,既降低了企业跨区域运营成本,又可以通过注册资本轻量化最大限度控制风险。
截至2023年底,东郊到家已在全国25个城市设立35个运营中心,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100万人,签约技师超2.5万名,为其冲击IPO提供了用户规模基础。鲸准APP数据显示,重庆聚米2025年预计营收达65亿元,估值35亿元,这一业绩预期成为企业上市过程的核心卖点。
“甜蜜陷阱”
中国康养产业2025年规模预计达9.5万亿元,上门健康服务赛道受消费升级推动快速增长。青岛作为国家康复产业试点城市,在给予东郊到家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考验。
纵观发展历程,青岛东郊到家与母公司拥有同类弊病,快速崛起过程中离不开极具争议的运营策略,舆论争议、服务质量投诉与合规性隐忧如影随形。
早期,其通过电梯广告投放营销内容,虽卖点吸睛且精准触达都市白领需求,却因暗示性文案引发公众质疑,运营过程中也暴露出部分审核机制的漏洞,而服务质量的失控则进一步加剧了信任危机。
2025年10月用户投诉数据显示,平台存在“技师与照片不符”“服务时长缩水”“退款难”等问题,直指其“轻资产模式”的短板:对技师的管理依赖签约合作而非全职雇佣,培训与监管力度不足,导致服务标准化难以落地。
从财务角度看,高增长背后的盈利质量同样存疑。上门服务行业普遍面临获客成本高、技师抽成比例低的问题,无法保障企业持续盈利能力。
此外,作为上门服务平台,东郊到家掌握着大量用户敏感数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要求下,数据治理能力将成为合规准线。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聚米在扩张过程中频繁成立新公司,导致股权结构复杂度大幅提升,可能引发监管层对关联交易和财务真实性的问询。尽管汤帆在2024年强调“合规准备”,但截至2025年11月,公司仍未披露整改细节,也未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合规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