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新房报价较高点跌超 30%,郑州部分小区房价腰斩,“房价大跌” 的讨论越来越热。有人盼着降价抄底,有人担心资产缩水,也有人觉得 “跟自己没关系”。
“房价不是普通商品,大跌从来不是‘谁买谁划算’的简单事。” 有 15 年金融从业经验的老杨直言,房价大幅下跌会像多米诺骨牌,从银行到家庭、从企业到地方财政,没有谁能完全置身事外,其中三类人受冲击最大。
对多数中产家庭来说,房子占家庭资产的 70% 以上,房价大跌首先砸的是他们的 “钱袋子”。
最惨的是 “高位接盘侠”。郑州的刘女士 2021 年花 348 万买的学区房,现在挂牌价只剩 121 万,跌幅超 65%,但她还欠银行 280 万贷款。这意味着就算把房子卖掉,她还得倒贴 100 多万,好好的家成了 “无底洞”。2025 年数据显示,47 城房价较最高点回撤中位数达 32.7%,不少家庭都面临类似困境。
就算不卖房,日子也不好过。有同事之前用房子做抵押办了经营贷,利率从 5% 换成 3%,还多贷了钱做生意周转。今年续贷时,银行说 “房价跌了,续贷不一定通过”,生意资金链差点断裂。对靠房产抵押融资的创业者来说,房价跌了,相当于 “信用额度” 被砍,周转瞬间变难。
更隐形的影响是 “不敢花钱了”。房子缩水几十万,就算收入没降,也会觉得 “变穷了”,原本计划换车、旅游的钱,全都攒起来不敢动。这种 “负财富效应” 会让大家捂紧钱包,反而拖累消费。
房地产就像 “产业大树”,根系连着 60 多个行业,房价大跌会让整棵树 “落叶”。
中小房企首当其冲。2025 年一季度全国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下滑 47.2%,销售回款断了,债务还不上,很多房企已经走到破产边缘。房企倒下后,工地停工、烂尾楼增加,不仅购房者拿不到房,还会拖累建材、建筑、装修等行业。有瓷砖厂老板说,今年订单少了 60%,只能裁员一半。
下游的家电、家具行业更难熬。房子卖不动,家电销量跟着降,某知名冰箱品牌今年上半年销售额跌了 35%。就连不起眼的装修辅料店、窗帘店,生意都冷清了不少,因为 “没人买房,自然没人装修”。
最直接的是就业问题。房地产及上下游行业吸纳了近亿就业人口,房企裁员、工厂减产,农民工、设计师、销售等群体首当其冲面临失业风险,收入下降又会进一步压缩消费。
房价大跌,地方财政和银行这两个 “钱管家” 最先感受到压力。
地方政府的 “卖地钱” 会大幅缩水。2025 年 1-9 月全国 300 城住宅用地出让价款同比下降 31.8%,而土地收入是很多地方财政的 “半壁江山”。钱少了,基建修路、学校医院建设、养老金发放都会受影响,最终还是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打折扣。
银行的坏账风险会飙升。房产是银行最重要的抵押物,房价跌了,抵押物不值钱了,房贷和开发贷的违约率会上升。如果大量人断供,银行收回来的房子卖不上价,就会出现坏账,严重时甚至影响正常放贷,企业和个人想借钱更难,实体经济会 “缺血”。
没买房的人看似 “躲过一劫”,但也未必是好事。
刚需族可能 “想买不敢买”。房价越跌,观望情绪越浓,大家都等着 “跌到底”,反而不敢出手。而且房企倒闭、烂尾楼增多,刚需怕买到 “问题房”,宁愿继续租房。
租房族也可能受牵连。部分投资客资金链断裂,会急着抛售房产,租房市场可能短期供过于求,房租会降。但长期来看,如果开发商减少新盘建设,未来房源变少,房租反而可能涨得更凶。
最关键的是就业。不管有没有房,要是所在行业受房地产拖累裁员降薪,日子都会不好过。房价大跌伴随的经济降温,才是对普通人最实在的影响。
其实大家真正期待的不是 “房价大跌”,而是 “合理回归”。房价过高会压垮年轻人,大跌则会引发连锁风险,只有稳定在与收入匹配的水平,才对所有人都好。
对个人来说,别把所有资产押在房子上,手里留些现金、配点理财,才能在波动中稳得住;买房别贪 “低价”,优先选口碑好的房企和配套成熟的板块,避开烂尾风险。
房价从来不是 “越便宜越好”。就像老杨说的:“房地产是经济的稳定器,不是投机的赌具。” 比起盼着大跌抄底,更该关注的是收入增长、就业稳定,这些才是真正的 “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