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四六级刷分为何会受限
创始人
2025-10-15 16:22:15
0

来源:北京日报

2025年下半年北京地区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近日结束。报名期间,多所高校相继出台规定,对反复报考的刷分行为进行限制。那么,高校为什么要限制四、六级刷分?四、六级考试与研究生英语统考哪个更重要?大学生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公共英语课的学习呢?

问题一 为什么会出现四、六级刷分现象?

根源在于增加升学就业竞争力

北京建筑大学教务处教研科 李天娇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简称CET-4、CET-6)是教育部主办、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全国统一考试,包括笔试和口试,每年各举行两次。四、六级考试的满分均为710分,考试不设官方及格线,只要考到220分以上就可以获得成绩报告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参考《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的教学要求,425分通常会被视为合格、550分以上会被视为优秀。所谓刷分,是指考生在已经拿到CET-4或CET-6的成绩报告单后,为了获得更高分数而再次报名参加同一级别考试。

近年来,高校教育评价体系迎来重大变革,高校普遍不再把四、六级作为毕业的硬性要求,部分高校已开始采用校内英语水平测试、专业相关英语课程学分、国际化能力证明等替代方案。不过,仍有少部分高校,尤其是传统理工科或外语类院校,要求学生通过四级才能获得学位证和毕业证。

刷分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四、六级成绩尤其是六级成绩在升学、就业时有一定的作用。较高的四、六级分数可以提升学生在求职、保研时的竞争力。从就业方面来说,外企、央企及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筛简历环节,常将四、六级分数作为初筛线,尤其针对管培生、国际业务等岗位,高分是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对于升学而言,四、六级高分是保研的重要加分项,许多名校的夏令营和推免面试都会明确要求提供六级成绩。因此,很多学生在四、六级过线后还想考更高分。

然而,四、六级考试作为国家级考试,对考场有严格的标准,比如对考场人数的规定、需要配备监控设备等,并非所有教室都符合条件。一旦发生考生报考集中、学校考场容量有限的情况,就会导致考位紧张。目前,从政策上讲,四、六级考试允许考生多次报考,即使已经通过考试,仍然可以重复参加。像我们学校就秉承开放的态度,没有对学生刷分行为进行限制,相比六级考试,学校四级考试的考位更为充足。不过,有些高校会对已过线学生的刷分行为进行限制,主要原因就是考场资源紧张,得优先让没过线的学生参加考试。

根据教育部要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仅限全日制在校生报考,往届生、社会考生和非全日制学生均无法参与。为缓解考位紧张的问题,有些高校会采取英语分级制度,基础班需修读完指定课程才能报考四级,高级班则可优先报考。报考无故缺考的考生,将被限制报考一次。

在此提醒考生,应在充分了解学校报考政策和流程后进行合理规划,不要盲目重复报考。考生需结合自身升学、就业目标,明确是否需要刷分,避免无意义的投入。确定目标后,考生要掌握好备考周期与节奏,平衡日常学业与其他能力的提升,切莫因频繁报考影响效率,更要杜绝缺考。只有按需规划,才能高效突破。

问题二 如果四、六级已过,还有必要上公共英语课吗?

“体检报告”无法代替“日常锻炼”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刘力

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虽已结束,但高校校园里的英语学习话题再度升温。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疑问随之浮现:当学生已手握合格的成绩单,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是否还有必要继续修读?事实上,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厘清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公共英语课程在高等教育外语教学体系中的不同定位与功能。

自上世纪80年代设立以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深度融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设立初衷,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保障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形象地说,四、六级考试成绩单就是在校大学生英语能力的“体检报告”。

多年来,四、六级考试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系统提升语言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作为一项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语言能力测试,四、六级考试在升学和就业中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凭证。

然而,真实的国际沟通环境对语言能力的要求是复杂、多变且高度情境化的。高阶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思辨能力的培养,仍需依托公共英语课程的系统化教学,实现从学语言到用语言的跨越。这正如一次全面的体检报告可以客观反映当下的健康状况,却无法替代日常的科学锻炼与规律生活。因此,通过考试固然重要,但绝不能与英语学习的终结画等号,唯有通过系统、持续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才能实现语言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四、六级考试侧重语言能力的测评,而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目标则更为全面,既关注语言学习,也注重思维培养和价值引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促进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与此同时,课程还承担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使命,致力于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国际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在实际教学中,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着力实现“三个提升”:一是从语言技能向综合素养的提升。通用英语课程在强化语言技能训练的同时,拓展学生在社会、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储备,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全球胜任力。二是从基础英语向学术与职业英语的提升。专门用途英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学术研究与专业交流的能力,为其未来在国际化专业环境中发展奠定基础。三是从知识学习向价值引领的提升。大学公共英语课程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对大学生而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不应成为英语学习的终点,而应被视为迈向更高层次学习的新起点。只有在公共英语课程中持续学习,才能实现从“会考试”到“能应用”的转变,真正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对高校而言,应避免将四、六级通过率简单等同于教学质量,而应更加重视公共英语课程的内涵建设,推动其从单纯的语言教学向能力导向、素养导向转型,使课程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与国家发展需求。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四、六级考试与公共英语教学各自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其最终目标在于构建一个良性、高效的外语教育生态。当课程教学的深度与考试测评的精度实现有机衔接时,教学、学习与评价才能形成协同效应,从而促进外语教育质量的提升,为培养新时代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问题三 四、六级考试与研究生英语统考有何不同?

“达标”与“选拔”各有侧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 李素杰 王轲

由于近年来考研热不断升温,有人开始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英语统考进行比较,意图以研究生英语考试替代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就业市场的作用。这样理解对不对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在考试定位层面,四、六级考试全称为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全国性教学考试,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均需参加该考试,属于“达标性考试”,主要测试英语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用来评估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未来工作中使用英语的能力。考试内容包含听力、阅读、写作等模块,另外单设口语考试,题目涉及校园生活、文化科技、社会热点等话题。研究生英语统考全称为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考试,侧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属于“选拔性考试”,主要考查深度阅读和逻辑分析能力,考试内容多选自外文学术文章,包括英语知识运用、阅读理解、写作等部分。由于研究生阶段需要阅读大量学科相关的外文文献,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英文学术素养,能够快速获取核心观点及重要信息,因此研究生英语考试更强调专业性和学术性。四、六级考试考查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内容比较偏生活。研究生英语统考更强调阅读和分析写作等能力,并且近三年以来难度越来越大,更加体现了选拔性。

在求职价值层面,过去很长时间内,四、六级考试成绩直接与本科生毕业挂钩,是学生能否拿到学位证书的硬指标。虽然现在这一要求有所放松,但在求职市场上,四、六级考试仍扮演着“硬门槛”角色,很多岗位限定了四、六级考试成绩,这种刚性要求体现出了四、六级考试的公信力。研究生英语统考成绩的求职价值则呈现两极化,对于学术科研岗位,考研英语成绩是专业能力的重要佐证;但在普通招聘中,其认可度反而不如四、六级考试成绩,因为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非学术能力。

在社会认知层面,学生普遍将四、六级考试视为求职通行证,而高校则更强调其教学评估功能。学生认为四、六级考试是必考证书,刷分是为了提高保研、求职、出国等竞争力,因此,刷分现象在不同高校学生中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对于高校而言,四、六级考试是教学效果诊断工具,限制刷分是为了回归考试本质,公平分配考位,避免考位等考试资源的浪费。

针对很多人关心的“研究生毕业后求职是否需提供四、六级成绩”,从我校毕业生反馈的情况来看:针对非英语专业毕业学生,绝大多数体制内岗位仍会明确有四、六级考试成绩要求;外企和民营企业更看重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很多单位会要求现场翻译技术文档或进行英文面试,四、六级考试成绩仅供参考,托福或雅思成绩也能够成为替代性成绩证明;高校和科研机构普遍更关注专业英语学术能力,高校教师招聘要求提供近期英语学术论文,特别是一区的SSCI论文,对于四、六级考试成绩一般不作硬性要求。

所以,我们建议大学生理性看待英语能力证明的改变,无论何种考试,提高英语能力是关键。若计划进入体制内单位,升入大学后就要全力准备四、六级考试,争取成绩尽早达标。若未来想成为高校教师或者进入科研机构,则要注意提升学历,在求学过程中提升专业英语能力。雅思、托福、托业、BEC等英语考试成绩在某些领域,比如出国留学时认可度更高,且不受高校刷分政策限制,在某些时候可以为学生职业规划发展提供替代方案。

总之,无论参加何种英语考试,也无论用人单位或深造机构要求何种证明,关键都在于自身英语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学好英语,仍然是个人发展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求的重要内容。

 分析与思考

大学英语不仅要“说得通”还要“聊得深”

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柳博赟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大学英语教学的使命早已超越语言工具的范畴。它不仅是高等教育中外语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更是塑造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与终身学习素养的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连接个体与世界的多维桥梁。

这座桥梁的基石是英语的工具性价值。掌握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能帮助学生获取全球前沿的学术资源、科技信息与专业动态。理工科学生需阅读英文顶级期刊以跟上学科发展;社科学生需理解西方经典以开展批判性研究;商科学生需熟练进行国际商务沟通以拓展职业路径。因此,大学英语的首要意义是提供认知工具,打破信息壁垒,赋予学生探索全球知识的能力。如今,多所高校在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后开设学术英语(EAP)与职业英语(EOP)课程,正是对工具性价值的深化,使英语学习与专业发展、职业需求无缝衔接,成为服务主业的实用工具,而非孤立科目。

然而,若仅将大学英语视为工具,则低估了其更深层的教育价值。语言本身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不仅为掌握语法词汇,更是为了进入英语世界。优质的英语教学应通过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学、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例如,在分析人工智能伦理的英文评论时,学生不仅训练阅读技巧,还接触多元观点与论证逻辑,这本身就是思维的锻炼。这种人文性培养,使学生在未来的国际交流中不仅“说得通”,更能“聊得深”,体现大学英语在塑造批判性思维与国际化视野方面的独特价值。

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础上,大学英语的赋能价值也随之显现。学术层面,扎实的英语能力是进入高阶研究的敲门砖,阅读国际文献、撰写学术论文、参与国际会议都离不开英语的熟练运用;职业层面,随着中国企业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无论是进入跨国公司、本土国际化企业,还是从事科研、文化工作,英语能力都是核心竞争力之一;个人发展层面,英语如同一扇窗,让学生接触多元文化产品、教育资源与生活方式,为终身学习与个性成长提供更多可能,也培养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自信。

明确了大学英语的多维意义后,其培养目标也应构建为多元、分层、有机统一的体系:以语言能力为基础,以学术和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跨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为核心,最终培养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与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要实现这些目标,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深度改革。教学模式应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推广项目式学习、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等现代教学法;课程设置应打破“通用英语”一统天下的格局,构建包含通用英语、学术英语、职业英语与跨文化交际的多元课程体系;评价机制也应从以考试成绩为主,转向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结合,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增长与实际应用效果。

现在出现的四、六级刷分现象,其本质是对大学英语价值的单一化、功利化理解。将英语学习狭隘地定义为获取高分的手段,无疑是本末倒置。真正的大学英语教育,志在构建一座坚固而宽广的桥梁:以精准语言能力为桥墩,以深厚跨文化人文素养为桥面,以强大个人赋能为核心功能。它引导学习者穿越知识国界、文化隔阂与思维壁垒,抵达辽阔且充满更多可能的未来。考试分数只是启程的路标,绝非终点。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位学生自信从容地行走在这座桥梁之上,成为全球舞台上活跃的沟通者、合作者与创新者。(插画:琚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河南省财政厅原副厅长高战荣被查... 10月15日,据清风中原消息,河南省财政厅原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高战荣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
原创 奇... 《——【·前言·】——》 宛城之战,一场本可轻松拿下的军事行动,却让曹操遭遇罕见败绩,爱子与爱将皆折...
特朗普:如果米莱败选,美国不会... 当地时间10月14日,特朗普在与米莱会晤时直言不讳地说,阿根廷国会中期选举中,如果米莱赢了,美方会给...
文旅马上说丨为何我们仍需要“黄... 今年的“国庆+中秋”黄金周已经结束了一个礼拜的时间,可围绕黄金周的话题却依然火热,这8天里创造了一个...
科技巨头造车图鉴:京东 阿里 ... 10月14日,京东宣布将与宁德时代、广汽集团共同合作,联合打造“一台国民好车”。汽车这个传统的“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