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庆+中秋”黄金周已经结束了一个礼拜的时间,可围绕黄金周的话题却依然火热,这8天里创造了一个“强制性”的集中消费窗口,衍生出的景区爆火、交通拥堵、博物馆约不上、美食差评等等问题,让人们对“黄金周”的好感度有所降低。但是事实上,尽管存在诸多诟病,国内文旅市场仍离不开黄金周,原因何在?
首先,这种“强制性”集中消费对于商家而言是“输血”式的经济来源,对于GDP的拉动作用相当显著,更是观察中国经济活力的一个重要窗口。对于地方上来说,无论是五一还是国庆抑或是春节,一次“黄金周”可以提振一个季度甚至半年的文旅市场数据,一些中小规模的旅游企业甚至一年的利润都高度依赖这短短的几周时间,正如南京有的糖炒板栗门店,开张三个月就可以“吃”一年。
其次,对于部分景区或是旅游平台而言,针对黄金周市场的集中营销,远比全年分散营销更有效率。举个例子,有些城市的5A景区也就一两个,在非黄金周期间做宣传推广,效果相当不明显,甚至入不敷出,而选择将绝大部分的宣传预算和活动策划集中在黄金周前后,一来市场声量够大,二来游客的关注度也高得多,而这种“节日效应”也更容易引发爆火式的“出圈”话题,这都是在非黄金周做营销难以企及的。
第三,对于很多“996”或是工作压力颇大的上班族来说,黄金周是他们一年当中少有的几次可以全家长途旅行、彻底放松的机会,尽管心里清楚景区会拥挤,吃饭要排队,高速跑不快,但是“再不去就没时间了”的心理,使得他们依然选择在黄金周出行,这并非“凑热闹”,其实也是种无奈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黄金周一直待在家里仿佛会遭人耻笑,哪怕不出远门,只在近郊玩上一两天也是对自己、给家人的一个交代。
黄金周制度最初实施于1999年,迄今已过去26年的时间,这个假期究竟是出门旅游才算有意义?还是发个N条朋友圈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黄金周呢?在我看来,坚持完善“黄金周”的服务配套,和大力推行带薪休假制度,是未来黄金周的最佳出路。让景区的体验更好,用餐更安心,出行更顺畅,是在现有“黄金周”制度下服务升级的具体落实;着眼于未来,应鼓励更分散、更灵活的休假模式,只有“黄金周”的话题热度降低了,才是真正迎来文旅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时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祚波
视频 马祚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