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长一段时间,印度这个“外企坟场”一直让人又爱又恨。
作为人口大国,印度拥有非常廉价的劳动力,还有庞大的市场需求,这都是大厂都非常看重的。
但另一边印度的政策和社会有极强的排外趋势,让不少大国企业都在其中遭了殃,不敢轻易踏足印度的领土。
反观印度却有自己的小心思,他们自诩科技大国,并一直怀揣着印度本土手机品牌的美梦,一度叫板国际巨头。
而如今这份美梦也即将破灭了,因为中国品牌来了!
印度“本土手机神话”
2007年之后,印度市场上突然冒出一批“本土明星”,以MicroMax为代表的MILK四大厂商,一度让印度人觉得“我们也有能打的手机品牌了”。
但要是往深了看,这份“繁荣”其实是“借鸡生蛋”,当时印度的制造业重心全在软件和低端加工上,手机需要的精密组件、核心组装技术,本土根本拿不出来。
这些印度厂商的办法很实在:从中国找代工厂,把整机生产好再运回印度卖。
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太明显了,供应链成熟、成本控制精准,造出来的手机质量稳定还不贵。
靠着这份“外力”,印度厂商确实尝到了甜头,不仅在本土市场站稳了脚,甚至能跟三星、苹果分走一部分市场份额,赚得盆满钵满。
但这里有个致命的问题:他们把“中国代工带来的性价比”当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一直觉得,企业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把短期的外部红利当成长期的能力壁垒。
印度厂商就是这样,赚了几年快钱,就觉得“印度市场我吃透了,下一步该去中国抢地盘了”。
他们根本没看清中国市场的真相:当时小米、华为、vivo这些品牌,已经在国内打了好几年“红海仗”,从产品迭代到渠道运营,早就形成了一套“你死我活”的竞争体系。
印度厂商带着“靠代工攒出来的机型”就想进来分蛋糕,简直是“拿着玩具枪跟真枪实弹的对手较量”。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这波盲目扩张,反而点醒了中国品牌——既然印度厂商能靠我们的代工赚印度的钱,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去印度自己做?这一下,印度本土品牌的“灭顶之灾”,其实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中国手机的“印度解法”
最先迈出这一步的是小米,2014年进入印度的时候,它没走“常规路”,而是把中国市场验证过的“互联网打法”做了本土化改造——这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当时印度本土厂商的底气,全在离线——超市、街边摊、小城镇的小店,全是他们的产品。
小米偏偏不跟他们硬碰硬,直接主攻线上。
要知道,那时候印度的电商刚起步,消费者还没见过“网上抢手机”的玩法。
小米联合印度本土电商搞宣传,把“饥饿营销”玩得炉火纯青:限量发售、限时抢购,再加上“同价位里配置最高”的产品,一下子就勾起了印度人的兴趣。
第一次开售2秒卖空,不是偶然,是精准抓住了“新鲜感+性价比”的需求。
但小米的聪明之处,在于不局限于“线上卖货”。
它很快发现,印度厂商依赖中国代工的“软肋”,其实是自己的“机会”——与其从中国运手机过来(还要承担关税和运费),不如直接在印度建厂。
这样一来,既能利用当地更低的人力成本,还能贴近市场快速补货,性价比又上了一个台阶。
更关键的是,中国品牌后来的“集体进场”,走的不是“复制粘贴”的路,而是“精准适配”。
比如OPPO发现印度消费者不喜欢自拍太白(觉得不真实),就立刻调整算法,还原更贴近本土肤色的效果。
vivo知道板球是印度的“国民运动”,就砸钱赞助板球赛事,把品牌跟消费者的兴趣绑在一起;华为、荣耀则盯着印度的“双十一”(当地叫“大促销节”),针对性做优惠活动。
甚至在细节上,中国品牌也想得更细——比如印度有十几种主流语言,他们就把手机系统适配了印地语、泰米尔语等方言;偏远地区信号不好,就优化手机的信号接收能力。
这种“不是把中国的东西卖给印度,而是做印度人需要的东西”的思路,其实才是本土化的核心。
反观印度本土厂商,既没能力做研发,又没心思琢磨用户需求,市场份额一路跌到个位数,也就不奇怪了。
三星的溃败
在这场印度市场的变局里,三星的遭遇尤其值得说道。
本世纪初三星进入印度的时候,靠的是一套“渠道为王”的打法——印度大小城镇都有“地头蛇”式的经销商,三星搞定这些人,就能让手机铺满各个门店,很快就实现了市场垄断。
但三星犯了一个垄断企业最容易犯的错:傲慢。
它给渠道商的利润分成只有一成左右,而且渠道层级多,一层一层剥下来,底层经销商其实没赚多少钱。
产品上也“不走心”,高端机型价格太高,中低端机型配置又跟不上,还总觉得“我是韩国大牌,印度消费者离不开我”。
中国品牌刚好抓住了这个漏洞,我们直接跟底层经销商合作,把分成提高到三星的三四倍,还简化渠道层级,让经销商能拿到更多实利。
为了让门店愿意推自己的手机,甚至给销售人员额外的激励——“卖一台中国手机,比卖三台三星赚得多”,你说经销商会选谁?
营销上,中国品牌也更懂印度人,跟宝莱坞明星合作,拍本土化的广告,把品牌融入当地文化。
技术上,还把新技术优先放在印度发布,比如快充、大电池这些印度消费者需要的功能,先在印度市场落地。
2016年前后,中国品牌开始全面围剿三星:线上,小米、荣耀的性价比机型占据主流;线下,OPPO、vivo的门店越开越多,经销商纷纷倒戈。
仅仅一年,小米就把三星从“市场第一”的位置拉了下来;到2021年,realme(OPPO旗下品牌)也超过三星,成了市场第二。
结语
三星的溃败,本质上是“用过去的成功经验应对变化的市场”。
而整个印度手机市场的故事,其实也给所有企业提了个醒:市场再大,也不养“没能力的本土品牌”;牌子再响,也经不住“忽略用户需求的傲慢”。
真正的竞争力,要么是能搞定核心技术,要么是能精准抓住用户,少了这两样,再大的“优势”,也只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