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日寇华北方面军占领北平、天津后毫不停顿,大举向华北大平原进犯。国民党军各部几乎一触即溃,纷纷向南败退,但也有个别部队不愿继续南逃,决定就地与日寇血拼一场。10月14日,东北军53军691团团长、中共地下党员吕正操就在河北省晋县誓师,宣布脱离国民党军队,改称“人民自卫军”,留在冀中一带抗击日寇。
冀中建立38个县抗日政权
此后1个月,吕正操部先后在永定河、半壁店、梅花镇与衔尾追击的日寇连续激战3场。其中,仅在梅花镇战斗中就击毙击伤日寇700多人,这也是日寇在河北境内首次遭受重创,极大振奋了周边地区民心士气,广大群众踊跃参军助战,到次年4月,冀中抗日军民在东起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起平津、南至沧(县)石(家庄)路的广阔区域内相继建立了38个县抗日政权。
1938年5月,按照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命令,吕正操部与河北游击军等冀中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八路军3纵,成立冀中军区,由吕任军区司令员兼八路军3纵司令员。但冀中军区刚刚成立,就引来日寇大举围攻,短短半年多时间,就发生大小战斗百余次,其中大规模扫荡就多达5次。
连续两次围攻都遭有力反击
11月12日,日寇集中6000余兵力,向大清河以北的雄县、霸县(今霸州市)、容城、新城、固安等地发起长达26日的围攻,试图将当地抗日武装一举消灭或直接驱逐到大清河以南。但在我军游击队连续骚扰打击下,先后伤亡600余人,还被俘虏1000余伪军,不得不狼狈退回。
12月21日,日寇再次卷土重来,但将进攻方向改在安县、博野等地区,但1个月内伤亡300余人,悻悻而回。次年1月25日,第3次围攻开始,出动兵力多达7000人以上,还有飞机、坦克和重炮助阵,兵锋直指冀中腹地的军区领导机关,危难之际,八路军第120师在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指挥下从山西赶来增援,两军合并对来犯日寇给予迎头痛击。
后3次也遭到120师配合击退
2月9日,日寇又纠集2500余人发起第4次扫荡,但再次遭到大量杀伤,无功而返;3月8日,日寇得知冀中军区和八路军第120师主力在肃宁东南窝北镇一带休整,遂调集9000余人,多路进击展开第5次扫荡,但八路军方面却虚晃一枪,从敌人空隙中向外侧成功转移,让敌人扑了个空,白白耗费军力。
从1938年11月份开始,日寇连续发动5次大规模进攻,意图除之而后快。之所以如此紧张,主要是因为冀中平原位置太重要,既处于日寇占领区腹地,距离其统治核心北平及河北省会保定都很近,这里又毗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山岳地带,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有力的支撑山区作战,导致日寇在1938年秋对晋察冀军区的大举围攻宣告失败。
日寇需要保证冀中周边区域稳定
而日寇大本营陆军部对其华北方面军的要求是:“要专心确保占据地区并使之安定,特别要首先迅速恢复河北省北部、山东省、山西省北部以及蒙疆等重要地区的治安,并确保主要交通线。按需要可在占据地区内,进行大规模扫荡作战。”冀中根据地虽然不是需要“首先恢复区域”,却是山东、山西、河北三省连接处,要保证冀北、晋北和山东的所谓“治安”,首先要确保对冀中平原的绝对控制。
另外,日寇本国资源匮乏,必须从富庶的冀中平原掠夺物资,“以战养战”,这就必须排除冀中军区留在平原农村的小股游击队骚扰。1938年徐州会战结束后,日寇为了下步集中力量攻打国民政府驻地武汉市,需要尽快歼灭后方抗日武装,以强化其对占领区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