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米价又涨了。日本媒体当地时间22日报道,日本农林水产省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9月8日至9月14日这一周,日本市场上一袋5公斤装大米均价为4275日元(约合205.5元人民币),连续三周上涨,逼近日本米价今年5月创下的历史最高值。
日本广播公司报道截图
2024年夏季以来,受大米歉收等因素影响,日本大米出现短缺的情况,价格不断上涨。今年5月,日本5公斤装大米平均零售价曾高达4285日元(约合206元人民币),是该国有记录以来最高值。
随后,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了新的政府储备米投放方案来平抑物价。但四个月过去了,日媒认为,此轮大米涨价正是由于平价的政府储备米供应减少。而价格较高的新米推高了市场价格,让民众直呼“吃不起”。
日媒报道截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所特聘研究员项昊宇:日本近期米价再度上涨,是短期天气冲击和长期结构性矛盾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创记录的极端天气导致水稻产量锐减,品质大幅下降,市场供给端出现了严重缺口。天气原因打破的供需平衡,引发了从期货市场到零售终端的连锁反应。
日本米业结构性问题难解
由于大米价格高企,日本政府今年提前向市场投放免税进口大米,以平抑米价。不过,日本媒体认为此举恐难奏效。为何日本会陷入米价涨价的“死循环”?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所特聘研究员项昊宇:根源还在于日本大米产业面临的三大深层次结构性问题。
首先,日本农业从业者面临全球最严峻的老龄化和后继无人的困境。现在日本稻农的平均年龄已经接近70岁,大量的农田被荒废,这使得整个生产体系缺乏弹性。
第二是政府供给调控带来的负面效应。
第三是市场心理和流通机制的放大作用。在稻米歉收的预期之下,稻农因为看涨而惜售,延缓新米的上市,批发商为了确保货源而抢货囤货,进一步推高了价格。所以难以平息持续的涨价潮。
美日贸易协议给米业带来连锁反应
美国与日本的贸易协议已于9月4日正式实施。在此前的多轮谈判中,农产品一直是日方的防线,其中大米贸易更是谈判僵持的焦点。在最新美日贸易协议下,日本将向美国放开大米等农产品市场,包括加快把美国大米采购量增加75%。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所特聘研究员项昊宇:尽管实际进口量有限,但该份协议对日本大米产业和社会文化可能会造成深远影响。对于日本米业从业者而言,它的象征意义和心理上的打击,可能远大于市场冲击。
首先,它会重创日本米业从业者的信心。在日本,大米被视为农业 “不可侵犯”的领域。日本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对美国让步,会被广大的稻农视为一种背叛,严重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以及对于未来的信心,可能会加速日本农业人口的流失。
其次,可能倒逼稻米产业结构转型。日美协议挤压了日本国内中低端大米的生存空间,迫使日本的稻农必须向高附加值品牌化的精品农业转型。这对于技术和资本有限的小规模老龄农户而言会构成巨大的挑战。
采编 | 张晗 汪一鸣
签审 | 杨琼
监制 | 邹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