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台功能各异的无人机在天上列阵盘旋,喷雾,巡检,运送物资……一气呵成;地面上长着一双大“复眼”的巡检机器人在田间自如行走,精准捕捉农作物长势和病虫害;以“天府农科”为代表的各种新产品和当地“土特产”、文创产品扎堆亮相……
今日,四川省农科院新都基地内人潮涌动,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新都庆丰收活动在这里拉开大幕,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采取院地联办形式,集中展示科技赋能现代农业、“智”绘新都乡村振兴新图景。
一颗种子如何变成餐桌上的一粒米?活动现场,各种既有趣又欢快的表演,生动展示着新时代现代农业的无限魅力。情景剧《从田间到舌尖》生动演绎了一粒米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中的“生命旅程”。诗朗诵《稻子熟了》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来自院地合作一线的代表向大家讲述了科技如何助农的故事,省农科院朱从桦博士细数团队在天星村日夜攻关,培育出“一碗鲜米”的故事;种植大户李卓恒则讲述,在朱博士带领下通过冷链锁鲜,让农民收入提升30%以上的过程;李志研究员举起一颗紫皮大蒜,讲述“水稻+新都蒜”的种植模式;省农科院研究员谭文芳与石板滩街道集体村书记钟芙蓉还分享了甘薯新品种如何助力村集体经济。
台上演的欢,台下的丰收集市更是卖的欢。50个展位集中展示院地合作发展成果、“天府农科”特色农产品、新都区各镇街农业特色与科研成果以及甘孜州理塘县特色农产品。
活动现场旁边,一片试验田内,十余架无人机时而低空掠过稻浪,时而精准悬停喷洒。“我们飞手大多是返乡青年。”正在操作无人机的“新农人”刘超说,“我们用无人机就能完成200亩农田的植保作业,再也不用背着药箱深一脚浅一脚地蹚水田了!”
据悉,四川省农科院与新都区开展院地合作十余年来,围绕水稻、油菜、果蔬等多个领域,共建试验基地,推广“四新五良”科技成果。千余项新品种、新技术及专利落地应用,为全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
本次丰收节期间,新都还开展了乡村振兴优秀人才展播,在苏宁易购广场、超线公园、文广中心等地举办促消费“馫都味”特色农产品城市展销、金秋乡村旅游消费季和四川省农民象棋比赛等系列活动,共谱和美交响曲,共绘丰收新画卷。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包瑞雪 记者 陈泳 文/图 编辑 曾雪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