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于乾兴元年驾崩于延庆殿,年仅十三岁的赵祯正式继位,成为了大宋王朝的宋仁宗。
宋真宗在临终之前
明确表示要皇后刘娥听政,以辅佐尚未成人的宋仁宗赵祯
,皇后刘娥自此以后就成为了
北宋中期把持朝政的刘太后
。
刘娥的经历和唐朝武则天的经历是何其相似
,
永淳二年唐高宗李治
临终之时,也特意赋予了
武则天垂帘听政
的权力。
但是这两个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武则天成为了武周皇帝,而刘太后最终没有走到这一步
。
《清平乐》里的宋仁宗赵祯形象
刘太后获取听政权力的方式和武则天是一样的,
武则天凭借着李治颁布的《大帝遗诏》走上了庙堂,而刘娥则是凭借着宋真宗的《乾兴遗诏》踏上听政之路。
刘太后之所以没有走上称帝的那一步,除却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格局之外,
最主要的原因是宋真宗在遗诏中留了一手。
宋真宗的遗诏远比唐高宗的遗诏来得缜密
,他在字里行间的细微差别之中,
彻底断绝了刘太后称帝的可能性
,为宋仁宗的成长铺平了道路。
刘太后和武则天一样垂帘听政,但是最终没有称帝
宋真宗乾兴元年三月
立下的
《乾兴遗诏》
强调了刘太后听政的前提:
“(赵祯)方在冲年”
,也就是说规定了变相刘太后听政的时间:
赵祯成人之后就要交出权力
。
但是反观
唐高宗李治的《大帝遗诏》
,并
没有规定武则天听政的前提
,而实际情况是唐中宗李显当时已经长大成人。
刘太后在听政时间上就已经输给了武则天,
宋真宗的这一硬性规定使得刘娥想要篡位没有那么容易
,她必须在赵祯成年之后主动退回后宫。
宋仁宗继位时年仅十三岁,由刘太后辅佐他
宋真宗的心思远远没有这么简单,他在自己临终前的
遗诏当中隐晦地规定了刘太后的权力
,这一点是整个
遗诏的核心部分
。
《乾兴遗诏》
和
《大帝遗诏》
一样赋予了
两位皇后“军国大事”的权力
,但是在两个细微之处有着差别。
第一处就是“不决”
,这是唐高宗在他的遗诏中明确提出的,
只有出现难以决断的事情,武则天才可以行使自己赋予她的权力。
但唐高宗显然不够缜密,
“不决的事情”没有一个固定标准,这实际上无形扩大了武则天的权力。
武则天的上位之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治的遗诏
而宋真宗的
《乾兴遗诏》
虽然没有明显规定刘太后的权力范围,但暗地里用
“权兼”两个字表明了刘太后的是“兼任”的
,也就是说她的权力虽然没有范围,但是
她的地位是有限的,只是暂时代管的身份
。
同时,宋真宗的遗诏中还用了
“处分”这个中规中矩而又死板的词语
,规定了刘太后只是一个听政的存在,
没有武则天那样“进止”的权威
。
宋真宗的遗诏虽然和唐高宗的遗诏大抵相同,但是
实际效果却有着天壤之别
。
刘太后为首的外戚最终没有搅乱宋朝的政局
宋仁宗成年之后,朝中的大臣根据遗诏精神,和赵祯一起对刘太后的权力进行了淡化。
最终
北宋中期的仁宗时代实现了外戚听政与帝王权力的完美交接
,没有产生宫廷内部的矛盾。
不得不说宋真宗的手段确实高明,
他一方面保证了幼年赵祯能够在太后和大臣的辅佐之下使得北宋正常运行;而另一方面又在权力交接的部分做得滴水不漏,避免了唐中宗李显时期的悲剧。
自宋真宗之后,
宋朝的外戚势力基本都没有崛起
,这得益于宋真宗这个样板。
宋真宗赵恒的心思不可谓不缜密
而正是宋仁宗时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内耗,加上宋真宗时期“澶渊之盟”的签订换来了宋朝外部的和平,使得北宋中期的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人文最为光彩的一段时期。
在十几年之后,一场崭新的变革就要到了,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即将登场。刘太后对于宋真宗的遗诏,不知是感激还是怨恨?她的内心世界到底如何,谁也说不清楚。
本文由小林读史编辑部原创,抄袭搬运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