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是山东一座非常著名的城市,曾有“运河之都”的称号,这个称呼体现了它对于京杭大运河的重要地位。现在,济宁下辖了2个区和2个市以及7个县。然而,在1958年的高峰时期,济宁的管辖范围曾经更加广泛,包括了现今的菏泽以及济宁在内的16个县。那么为何现今会有这样的区划呢?简而言之,行政区划调整的结果便是目前这种分布形式。
在清朝时期,济宁只是一种直隶州形式,类似于现今较小的地级市。其下辖有嘉祥、金乡、鱼台三个县。要注意的是,直隶州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有些实力较强的直隶州会拥有附郭县。然而,当时的济宁直隶州并未设有附郭县。
民国初期,山东推行省辖县制,全省被细分为四个行政区域。其中,岱南道统辖了包含济宁在内的25个县。特别的是,滋阳县(现今的济宁市兖州区)是岱南道的观察使驻地。因为清朝时期兖州府地域辽阔,故其具备了设立此重要驻地的实力和条件。
不过,兖州作为一个临时驻地只存在了一年时间,接着岱南道更名为济宁道,行政中心也随之搬迁到济宁县。这一变化,使济宁逐步成为此地的中心城市。而后,当铁路由济宁通往兖州建成,我们济宁顺利融入了京沪铁路网。有了京杭大运河的便利,我们迅速崛起。到了1946年,济宁城区正式升级为县级市——济宁市。然而,建国后新成立的平原省曾打断过济宁的发展速度。这样的变革加速了济宁的发展步伐,开启了它通往繁华的道路。尽管有一些起伏,但济宁最终还是成为了这一地区的中心城市。
在当时的地理行政调整中,山东省的西部边界,主要依照京杭大运河划分,被划入平原省的范围。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济宁城靠运河而建,随即变成了两个省份的交界点。因此,它的辐射能力减弱,渐渐发展成为一个普通的小县城。在那个时期,济宁属于尼山专区的管理之下,而专区的中心现在位于山东滕州市。时间推进到1952年,山东省的边界有了重大变动。首先,平原省被撤销,原先属于它的县重新归入山东省。其次,一些原先属于江苏省的县如徐州、连云港等地也重新划归了江苏省。在那一时期,台枣专区和滕县专区合并,形成了强大的藤县专区。然而,济宁并没有明显的地域优势,仍然位于三个专区的交界处。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并没有成为区域中心或重要城市,而仍然保持着一种相对平缓的发展态势。
一年后,济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1953年,藤县专区和湖西专区合并,并正式更名为济宁专区,其驻地也随之迁至济宁。原本的两个专区驻地,藤县和单县,降级为普通县。在这次合并后,济宁专区并未完全接管原两个专区的所有县,而是进行了整合。其中,湖西专区的金乡、鱼台和嘉祥三个县被划入济宁专区,这三个县曾属于济宁州的管辖范围。同时,平邑县被划归临沂专区,而泰安专区的汶上县也被纳入济宁专区。此外,白彦县的撤销是由于微山湖被划归山东,部分地区被整合形成了新的微山县。在这一时期,济宁专区下辖了13个县及一个县级济宁市,共计14个县级单位。这些县市包括济宁县、微山县、峄县、金乡县、鱼台县、嘉祥县、曲阜县、汶上县、滋阳县、薛城县、凫山县、邹县以及一个县级济宁市。
在1956年,凫山县、薛城县和鱼台县被撤销,同时泰安专区的泗水县被并入,最终形成了新的县级单位结构,共计有12个单位。虽然从数量上看,县级单位减少了,但实际上,由于多个县的合并,使得整个地区的面积得到了扩大。
1958年,济宁进入了其发展巅峰,那年12月,菏泽专区的8个县被纳入济宁专区,并在内部进行了重组。在这期间,济宁县、滋阳县和曲阜县等区域进行了整合。最终,济宁专区壮大为拥有1市和16县的规模。若以现今的行政区划标准来看,其范围远超当时,实际上与现今的济宁、菏泽及枣庄等市级行政区域相当。
不过,尽管济宁专区规模宏大,但其存在时间仅限8个月。到1959年7月,菏泽专区重新建立,而在之前几年撤销的几个县也开始逐步复原。这一系列变更在短时间内频繁发生,但每次调整后,各地区都得到了重新整合和恢复。
在1961年,枣庄市升为地级市,直接由省里管理。到了1978年,滕县就被归入枣庄市了。到了1983年,济宁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也成了地级市。随后,汶上县和泗水县被划到泰安那里。不过没多久,这两个县又回到了济宁市,这时济宁已经扩大到了有2个区和9个县的规模,分别是济宁市郊区和济宁市中区。到了1989年,梁山县也划入了济宁市,自此济宁市的边界就基本稳定了。
曲阜市早在1986年就进行了行政区划的调整,而邹城和兖州则在1992年相继升级为县级市。到了1993年,济宁市郊区的名称变更为任城区。这样的2区3市7县的格局持续了二十年,非常稳定。到了2013年,济宁市的区划发生了变化,中区和任城区合并,兖州市也更名为兖州区,使得济宁市减少了一个县级市,但县的数量仍保持七个。不过,市区范围有所扩大。虽然兖州如今变为了一个区,但因为其在历史上享有盛名,曾是上古九州之一,不少人对这一改变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