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虎蚊,亦称白纹伊蚊,或通俗地称为“花蚊子”,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蚊科的一员,其身体主要呈现黑褐色,并显著地点缀着白色斑点,因此得名。雌性花蚊子具备强大的繁殖能力,单次可产卵300至400枚,卵期短暂,仅1至4天,尤其在6月和9月达到产卵高峰。它们对环境展现出极高的适应性,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都能自如生存,且活动不受日夜的限制,常在水池、水潭周边及房屋潮湿角落栖息。
花蚊子的入侵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最初它们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的东南亚国家。随着人类社会的扩张,特别是中国南方沿海城市如广东,由于生态环境变化,如青蛙、蜻蜓等自然天敌数量减少,为花蚊子提供了向北扩张的机会。此外,国际贸易的繁荣也为花蚊子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它们的卵可能藏匿于蔬菜水果中,通过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跨越国界,最终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欧洲在1979年首次于阿尔巴尼亚发现花蚊子,随后迅速扩散至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1999年,美国也报告了花蚊子的出现;2012年,俄罗斯亦未能幸免。
花蚊子之所以令人闻风丧胆,不仅在于其强大的生存能力和繁殖速度,更在于其作为疾病传播者的角色。全球约有3300种蚊子,但仅5%的种类会吸血,而花蚊子正是这少数吸血种类中的一员,且以雌性为主,它们吸血是为了获取产卵所需的蛋白质。与普通蚊子相比,花蚊子不仅活动频繁,无论昼夜,而且拥有更高的灵敏度,能迅速锁定目标并有效躲避天敌。它们消化血液的速度极快,叮咬后很快便能再次发起攻击,给人类带来睡眠干扰、皮肤瘙痒红肿等困扰,极少数人甚至会出现过敏反应。
然而,花蚊子真正的威胁在于其作为疾病传播媒介的能力。它们能携带并传播多种病毒和病菌,如登革热病毒、疟疾、黄热病、罗斯河病毒、塞卡病毒等。特别是登革热,这是一种由花蚊子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疾病,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发热、肌肉关节疼痛、皮疹、出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致命。全球已有超过3亿人感染登革热,2024年上半年,全球登革热病例数超过650万例,死亡病例超过7300例。更为严峻的是,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治疗登革热,使其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人数最多、危害最严重的虫媒传染病之一。
花蚊子不仅能终身携带并传播这些疾病,还能通过垂直传播方式将病毒传递给后代,进一步加剧了其对人类社会的威胁。考虑到花蚊子还能传播其他多种疾病,难怪它们被视为全球第一危险的动物。因此,加强对花蚊子的防控和研究,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