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跑得快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5124955】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 童年的记忆中,我有无数次“吃生活”的经历。只是,当我们真正理解父母的痛楚时,他们再也打不动我们了。 金宇澄小说《繁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礼拜天下午,小毛在家被罚写字,却被沪生带去荡马路,直到黄昏才回家。兰兰看到小毛说,肯定要“吃生活”了。果然,刚踏进房间,小毛娘一把拖过来,头上一记麻栗子。小毛娘说,侬个小赤佬,死哪里去了。 其实一记麻栗子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哪算得上“吃生活”。我们小的时候,因为淘气、不听话,“吃生活”是家常便饭。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果园里偷葡萄,父亲看不惯,恨铁不成钢,痛骂不行索性痛打。 “吃生活”总是伴着嚎哭大叫和歇斯底里。一天,我与小伙伴在城墙根捉迷藏,那里是一大片向日葵地。后来,不知道谁出的主意,我们把还没成熟的向日葵花盘全摘了下来。傍晚时,邻居老太太找上门来,向父亲告状。父亲气不打一处来,紧绷着脸,对我怒目而视。我知道一顿暴打就要降临,拔腿而跑。父亲一把捉住我脏兮兮的手臂。我转过身,对着父亲的手狠狠地咬了一口,这更让父亲火上浇油。于是像拎小鸡似的将我拎到院子里,捡起一根竹乌箫。一乌箫抽下来,火辣辣钻心地疼痛。腰背上,屁股上,顷刻爬满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痕。父亲每抽一乌箫,就会厉声问我:“以后去不去讨债了?”开始,我只是高声哭喊,绝不回答,再几乌箫抽下来,我丧气地嘶吼一声:“不去了。”父亲再问:“有没有记牢?”我边哭边大声地回答:“记牢啦!”然后父亲的怒气消下来,我终于得以解放。我的脸上挂满了泪水,皮肉早已血痕道道。 “打是亲,骂是爱”,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他们给我们吃米饭,当然也有权给我们“吃生活”。“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是大人打孩子的理论依据。当我们的长辈还是孩子的时候,其实也吃过无数次“生活”。等他们自己做了父母,完全忘了儿时的痛。有的孩子顽劣成性,调皮捣蛋,年长的人就会摇着头说:“是大人不打的缘故。” 孩子的玩性远强过记性,我们总是“吃过肚饥,打过忘记”。三天不打,父母的教导就成为耳旁的一阵风,就会故伎重演,上房揭瓦,于是,夹杂着鸡飞狗跳的打骂便隔三岔五卷土重来。 一年夏天,我和我弟弟到人家地里偷黄瓜。被人发现,一直追到我家。父亲突然沉下脸,命令我们跪在堂前,先对我噼里啪啦一阵痛打。这时,我弟弟倏地从地上跃起夺路而逃。村子里,弟弟哭哭啼啼在前面逃,父亲骂骂咧咧地在后面追,弟弟的奔跑能力已经让父亲望尘莫及。一路追赶下来,父亲慢慢地就泄气了。父亲虎着脸,凶巴巴地警告弟弟:“别再回来!回来就敲断你的腿!”弟弟在外面躲到天黑,才悄悄地回家。 其实,父亲是决不会往死里打我们的,毕竟被打的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更多的时候是掀开裤子打屁股,或在手脚上做些文章,那都不是身体的关键部位。其实,打在孩子身上的鞭子,肉痛的是父亲自己。打的时候是解恨的,打过后就又后悔了。 童年的记忆中,我有无数次“吃生活”的经历,那切肤之痛至今难忘。然而,除了当初挨打时深感委屈,除了当初讨饶时口是心非,如今重温那时的皮肉之痛,我丝毫没有憎恨父亲的意思。我知道,我们小时“吃生活”毕竟只有一点点皮肉之痛,而我们的父母,为了家庭操心操肺,还要承受身心的重重折磨。只是,当我们真正理解他们的痛楚时,他们再也打不动我们了。(胡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