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噩耗传出后举国哀悼,许多人都不愿意相信,当时最为悲痛的莫过于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两人自从1925年结婚,到周总理逝世,相伴51年,走过了许多艰苦的岁月。
在周总理去世之后,邓颖超对他的后事安排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不保留骨灰,二是后事简单处理,三是不开追悼会,其实这些身后事的安排周总理生前也叮嘱过,尤其是在病重期间。
周总理早在1972年就查出患有膀胱癌,但他仍长期坚持工作,直到后来病得实在不行才住院治疗,期间经历了几次大型手术,身体状况很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工作劳累,加上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从1974年6月开始,周总理就住进了医院,那个时候他还能坐起来,于是就让工作人员把病床稍微改变一下,改成了一间临时办公室,有什么工作就到病房来,每天他仍坚持看文件和批改文件。
对待生死,周总理看得很淡然,但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工作,在病床上的时候他还坚持召集人开会,直到后来在病床上无法坐起来,他才暂停了工作,由于长时间疾病的折磨,周总理十分消瘦。
周总理身高一米七几,可是长期住院治疗导致他消瘦的体重仅61斤,看着骨瘦如柴的周总理,工作人员都流泪了,即便如此,周总理仍不忘叮嘱妻子邓颖超,他说:“我现在瘦了,骨灰盒买个小的就够了,省下的钱留给国家。”
邓颖超安葬周总理的叮嘱,买了一个不大的骨灰盒,没想到在清理周总理骨灰的时候,进入不够装,于是邓颖超和秘书两人找来了一个花瓶,把剩下的骨灰装到了花瓶之中。
周总理一生清廉节俭,在生前他就叮嘱过,自己的丧礼不要大操大办,这也是为什么邓颖超会提出不开追悼会的缘故,周总理在五十年代的时候签过火葬倡议书,鼓励推行火葬,节约土地。
生前多次说过,自己去世后骨灰要撒掉,邓颖超也是遵照周总理生前的叮嘱来做的,既然不留骨灰,那么骨灰该撒往何处呢?最后经过研究商量之后,决定把周总理的骨灰撒在四个地方。
分别是北京城区、密云水库、天津海河和黄河的入海口这四个地方,在1月15日下午,邓颖超亲手把骨灰分成了四份,然后交由工作人员乘坐飞机执行抛撒骨灰的任务。
之所以选择这四个地方,因为北京是周总理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密云水库则是当年修建水库的时候,周总理亲自参加过劳动的地方,而天津则是周总理最早参加革命活动的地方,也是遇到邓颖超的地方。
至于黄河的入海口,则象征生命不息的精神,也是一种博大无私的精神象征,周总理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