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曾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的轻重并非取决于长短,而在于贡献的深浅。1988年,一个小英雄崭露头角,他名叫赖宁。年仅15岁的他,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毅然参与救火行动,却在烈火中牺牲。他的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成为见义勇为的楷模。
赖宁生于1973年,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自小便是父母眼中的好儿子,老师同学眼中的好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升初时获得直接保送到重点初中的机会,却选择通过正常考试证明自己的能力,放弃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尽管如此,他仍然凭借出众的成绩进入了重点初中。
赖宁并非自傲之辈,他能与所有同学和睦相处。看到同学需要帮助,他总是主动伸出援手。赖宁品学兼优,每次评选“三好学生”都将他优先考虑。转眼间,他长到了15岁,距离成年只有短短3年,然而命运却对他不善,使他过早地离世。
石棉县地处中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每逢春天,山火易发生。附近村民看到大火都迅速奔赴,而赖宁深受这些见义勇为的人影响。他曾参与3次救火行动,甚至获得林业部门的奖励。当县里再次发生大火时,他迫切想要参与救火。1988年3月13日,他正在家写作业,母亲卧病在床。然而,一场由电线短路引发的山火吸引了他的目光,激起了他心中的热情。
赖宁坐立不安,他纠结于是留下陪伴母亲还是前去救火。在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先去参与救火,再回来照顾母亲。他召集了一些小伙伴,冲到楼下,但被发现的消防员将他们强行带回。尽管被送回家,赖宁对大火仍然心系牵挂。他独自一人返回火场,用小树枝拼命扑击火势。他的英勇努力最终制止了大火,但他的身影却从此消失。
第二天,人们上山清点损失时,在海子山南坡发现了赖宁烧毁的尸体。最后一个见到赖宁的人回忆说,赖宁拿着小树枝不知何时再次独自回到火场。这位小英雄在为人们救火的同时,以15岁的年龄牺牲。他的手仍紧握着小树枝,生命最后的瞬间,他仍在想着救火。
赖宁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感动了无数人。他成为“少年英雄”,赢得了国家的自豪。然而,令人唏嘘的是,时至今日,他的事迹已从教材中移出。许多学校曾摆放赖宁的照片和雕像供学生参观,但这一切如今早已成为过去。
90后一代从教科书中看到赖宁的故事,但这篇课文已被移出,照片和雕像也被撤下。许多人不解,为何如此伟大的小英雄不再值得被选入教材?实际上,这并非是对赖宁不敬,而是出于对未成年人安全的考虑。现如今,未成年学生缺乏对危险的判断能力,容易模仿电视剧中夸张的情节。教材之所以移除赖宁的故事,是因为不希望未成年人在没有专业救火技能和装备的情况下盲目模仿他。
然而,即便教材中移除了赖宁的故事,人们仍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他。例如,《赖宁的世界》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所著。这本书以生动的情节、活泼的语言、鲜明的形象,细致地描述了赖宁的成长过程,再现了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这本书对家长具有教育意义,能够教导孩子学习健康有用的精神,同时提醒他们不要用错误的方式去模仿赖宁。这只需要花费小小的代价,就能为孩子上一堂影响一生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