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邑考是周文王姬昌的嫡长子,他的名字特殊主要有以下原因:从排行来看,“伯”字体现了他作为长子的身份,在古代“伯仲叔季”常被用于表示兄弟间的长幼顺序. 而“邑”可能是其封号或代表其封地等. 关于“考”字,有说法称是对先父的尊称,不过在这里应是其名,类似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也有说法认为是强调他作为姬昌长子的地位和责任.
关于伯邑考的结局,《史记》中未明确记载,但据《帝王世纪》等文献,周文王被囚于羑里时,伯邑考在殷商做人质,为纣王驾车,后被纣王烹杀做成肉羹赐给文王,文王为了释疑而忍痛吃下.
对于此事可从以下角度来看:从政治角度,伯邑考之死是商周政治斗争的残酷体现,他因是文王长子,被纣王视为威胁,其悲惨命运反映了当时权力斗争的激烈. 从文化角度,这一事件在后世被广泛传颂,伯邑考成为了忠孝的典范,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忠孝等道德观念的推崇. 而从心理角度,此事给文王、武王等周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刺激了周人灭商的进程,也对周人的心理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