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儿童与青少年的世界,与线上线下各类游戏的世界,已经相互嵌入,无人可以幸免。
不可否认,相较于学科课堂的学习,游戏带来的挑战更容易让人有投入的满足。这导致在现实世界,沉迷游戏的学习者总是表现为“心不在场”,甚至逃避现实。
但其实,游戏和学习之间的界限正在变模糊。游戏不再只是娱乐,而是一种理解世界的独有方式,一种不同角度的生活预演,一种更具吸引力的思维与技能训练。
因此,很多优秀的教育人开始放下没有胜算的封控和角力,日益改变对游戏的刻板印象,并学会借鉴其中的动力机制,以重塑僵化保守的教育方式。当他们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开启一场“游戏化学习”的探索,课堂总是充满新的挑战和惊喜,结局常常是“鱼与熊掌兼得”。
我们为什么会迷上游戏?
作家马伯庸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孩子对游戏的痴迷:
“这些小家伙们,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在想象的地图上搏杀驰骋。它们就像是一群虔诚的信徒,从一位来自远方的贤者口中,听来关于天国的只言片语。他们辗转相传,满怀憧憬,坚信某一天,一定能接近那个如海市蜃楼般神秘的世界。”
我们为什么会对游戏如此着迷?从本质上讲,游戏一种体验,是一个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过程。这听上去似乎没什么玄机,但它内在的运行机制却令人欲罢不能。
游戏提供了强烈的目标感。它不仅帮我们设立目标,还会清晰地量化目标。拿“开心消消乐”举例,游戏的目标是“尽可能以最快速度消除相同色块”。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合并同类项”,保证通关。每一个阶段的目标都是不会变的,所以游戏者一直会保持“有效的努力感”。
不仅如此,游戏还根据不同进度,把一个大目标拆分为阶段性的小目标,以保证游戏者有“不断攀上台阶的成功感”。
游戏有明确的规则。几乎每种游戏都会通过明确的规则为玩家设置障碍,推动我们在不断升级的挑战中主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迎接挑战的技能与策略。
游戏能即时反馈。反馈不仅来自视觉,还包含听觉,甚至触觉。通过游戏第一时间的正面或负面反馈,似乎在向玩家传达一个积极信号,目标肯定是可以达到的,只要我们不断地玩下去。
游戏赋予自我效能感。游戏最大的吸引力,大概就是一切都可以重来,被打死了可以复活,游戏失败了可以重开,任务没完成可以反复一直重做,总之有无数次试错机会。
游戏建立了更强的社会联系。人们在游戏中创建了更活跃的社交网络。我们用于互动的时间越多,越有可能产生一种积极的“亲社会情感”,这对于增进极端内向者的社交欲望能起到关键作用。
游戏让我们找到意义感。“为了部落!”——这句曾经流行的游戏口号,充分说明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玩家,可以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奉献、团结、为更大的“事业”共同“奋斗”。
不受惩罚的人生学习、角色的代入和融合、虚拟的人生体验……游戏轻而易举地击中了人类幸福感的核心,给我们提供了无比愉悦的奖励和享受,让人进入一种心流的状态。
而一旦进入了心流状态,意味着自我激励、自我导向、浓厚的兴趣、真正的热情,以及永远不愿按下结束键。
游戏有多上头,学习就有多痛苦
对孩子来说,如果游戏是诱人的糖果,那么课堂毫无疑问就是苦药。
我们因此会不禁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游戏上,却无法专心学习哪怕半小时?为什么他们在游戏中能很好地执行战术纪律,在现实中却经常违反纪律?
换句话说,孩子们学习的困境到底是什么?
资深教育人都能明白,学科学习的困难点在于: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从自有的模糊概念到专业概念的艰难跨越,这个过程会造成大脑的排斥意识,所以学习者必然感觉枯燥;另外,学习必须坚持一定的死记硬背、刻意练习,这就不像游戏那么容易有及时的获得感。但这并不是孩子“学不动”的全部因素。
让我们回到游戏的机制。在游戏的设计中,其重心是能向孩子提供公平、及时反馈、团队期望、社交情感、价值感、成就感,而课堂上那些“学不动”的孩子现实处境正好相反。在学习生活中他们找不到目标、得不到及时反馈,没有价值感、成就感……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长期焦虑,躲避失败,习得性无助,自我设限,学习动机严重不足。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失的东西,总是渴望在游戏中获得补偿。例如:
亲子关系矛盾:青春期的孩子希望有更多的对自己生命的控制感和选择权,但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担忧,更希望孩子可以按照我们的规划去行事,这样父母心里感到安全可控,所以关系面临一个必然的矛盾。
孩子会通过和父母对抗去表达自己的控制感和选择权。特别是关系比较紧张时,孩子甚至会以牺牲未来的方式对抗父母,去获得控制感。这种对抗不一定是激烈的争吵,也可能是学习效率低,用拖沓和无力应对父母。
缺乏归属感:在学校里,绝大部分拒绝学习儿童的问题是缺乏“归属”与“爱”。他们本身也许并不缺少天赋,但在家中找不到爱和归属感,在学校又可能因为成绩一直不好而遭遇冷眼。对他们来说,既然自己根本不被任何人需要,那么努力学习也没什么意义。
积压的情绪: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把情绪压在心里,一次一次地越积越多,他花费很大的力量去压住,内耗,情绪太多,缺乏宣泄的渠道,学习上无法专注。
糟糕的人际关系:青少年因为对自尊和自我价值的强烈期待,会让他们格外看重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而越被认可的青少年在人际上越积极稳定。此外,对有社交障碍的人来说,打游戏是一种最不累人的社交,在手机上“一起开黑”,更容易建立起亲密的情感联系。
习得性无助:如果在竞争中获胜的可能性几乎为0,在学业上无法保护自己的自尊和价值,学生自然不会付出巨大的努力,久而久之甚至会形成“习得性无助”,面对困难问题时表现出麻木、沮丧、不会再尝试挑战,极力避免失败。
把教育当成一场无限游戏
一个重点要讨论的问题是,游戏和学习之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吗?
事实上,新生代的生活与游戏其实没有距离,游戏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朋辈眼中,成绩好的孩子当然被人羡慕,不过成绩好,游戏也玩得好的孩子更受欢迎。
而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游戏不是学习的敌人,而是学习的伙伴,游戏是大脑成长的营养剂”。比如认知神经学家洪兰就认为,儿童游戏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经过提取后,能帮助神经分叉快速地生长。
出品《刺客信条》的游戏游戏公司联合蒙特利尔大学做过一项研究,显示330位学生用该游戏中的“发现之旅”来学历史后,问答题的正确率从22%提高到了41%,而学生们对这一教学材料也是很欢迎。
另一项神经科学相关研究表明,每周至少玩四天、每天至少玩一小时的动作游戏的人,他们在快速处理复杂信息方面要比不玩游戏的人好上一些,因为他们可以估计复杂的信息、对象,将他们的注意力控制在集中,并能够在所有任务之间快速切换。
根据脑科学理论,大脑终生皆有可塑性,人终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经验而重塑他的大脑。电子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脑-机交互媒介,正在通过其多媒体、高强度的输入输出形式,强烈地塑造着人类的大脑,进而影响到大脑的功能和结构。
最为重要的是,玩游戏的过程本质上是在进行高强度和专注的大脑训练,这种塑造也可以是正面的。一些特殊类型的电子游戏,能够调用和增强大脑的注意、工作记忆和感觉运动等认知功能。某类游戏的机制还能创造持续提高且自适应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具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当下的信息社会,没有哪种媒介能够替代游戏,与大脑发生这么高强度的交互。和游戏相比,读书、看电影、浏览手机……它们的交互远远不是一个量级。
孩子们从电子游戏中得到的不仅是乐趣,还获得了崭新的学习方式,学会了对技术变革习以为常。
因此,游戏与学习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相悖,适当的游戏完全可能促进学习。游戏可以被当作一种教育方法,在激发学习内部动机、提升学生知识保留能力、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等方面提供帮助。
用游戏重塑学习方式
利用游戏的本质进行游戏化的学习设计,其中的关键不是把教育的内容装到游戏这个壳子里去,而是要学习借鉴游戏中的激励机制去设计一个教学激励机制,去激发和维持孩子的学习动机。
对此,我们可以借鉴MUSIC动机激励模型,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游戏化教学设计。
一是体现赋权(eMpowerment),在游戏学习中,为学生预留一定的选择权和决策权,如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通关模式,或者逐级通关,或者直接选择最高难度,不同选择对应不同的奖励。
二是体现有用性(Usefulness),有用性也可以理解为主观价值,即只有学生认为所学内容对其是有价值的、有用的,才会激发内在动力,持续学习。因此,游戏的设计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某一板块知识的重要价值、与自身的相关性、在生活中的实用性等。
三是体现成功(Success),只要学生能够判断出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取得成功,那么这种对成功的预期就会成为维持动机的先决条件。在游戏设计中,应多加以鼓励,明确进程,让学生实时了解到自己距成功的距离。
四是体现兴趣(Interest),游戏化教学的初衷之一是让学生能够学得更轻松、愉快,在设计游戏化教学时,要注意游戏内容的趣味性、与学习内容的直接相关性,如动态变化、色彩鲜艳的画面,闯关激励的设计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是体现关注(Caring),游戏化教学并非是把学生完全交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游戏化教学的把控者依然是教师。不同的学生在利用游戏学习时的感受、进度、效果是不同的,这有赖于教师的细致观察和敏锐捕捉。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提供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游戏中有所收获。
需要强调的是,游戏化学习还要注意以下几条准则:
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不同的学生贡献出不同类型的专业知识,为共同的目标做出贡献。
挑战是永恒的:每一个学生都要以接受挑战的方式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来学习:学生通过提出、测试、实践等来进行学习。
反馈是即时且持续的:学生们会不断收到有关其进度,学习和评估目标的反馈。
失败被重新定义为“迭代”:为学生和教师提供通过失败进行学习的机会。
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可以跨网络,团体和社区与他人共享他们的工作,技能和知识。
像玩游戏一样的体验: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并在过程中支持探究与创造力。
游戏化教学的四个建议
为了让孩子成为更自主、善思考、会学习的学习者,一线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的设计、开发、实施可遵循以下建议:
课程中可融入故事和角色扮演系统
故事元素赋予游戏关联性和意义,故事元素的应用,也并不复杂,对于具备丰富想象力的学生而言,有趣的名字配上简单的图形就足以在他们的脑海里构造出扣人心弦的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好玩的小游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自己选用或制造一些游戏,嵌入在教学当中。例如课前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玩这样的小游戏:要求学生说出字的颜色。该游戏能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精心设计游戏化自主学习活动
如何让孩子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认真积极地解决问题?可以设置游戏化自主学习活动,把枯燥的练习变成充满未知的挑战。
巧用游戏化元素,注重游戏化互动
1
游戏设计
通常来讲,游戏元素包括:目标、规则、竞争或合作、进度条、奖励、反馈、音效、结果的不确定性。当教师尝试游戏化教学的时候,必须要了解游戏元素和游戏机制,学会像游戏设计师一样思考。
2
目标
游戏和玩耍的区别就是没有目标。我们教学时,在班上进行口算练习,如果是按部就班的出题答题,学生肯定索然无味。一旦老师说:“看谁能成为今天的‘口算王者’!”答题活动立马就变成了小游戏。
3
奖励
奖励是所有游戏的重要元素,如徽章、积分等。奖励的形式和大小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6种奖励:随机奖励、固定行为奖励、收藏与收集、社交财富、滚动奖励、突发奖励。此外,为了增强互动性,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掌声或鲜花等音效和图片。
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和“超文本”,最好的方式就是“玩给他们看”,而不是“说给他们听”。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和课堂最佳的模式应该是一座“游戏中心”,而不是流水作业的工厂。当我们学会用游戏化的教养方式去涵育孩子时,或许就打开了未来教育儿童友好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