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都喜爱狗,在唐代诗圣杜甫《草堂》一诗中曾描述写到“旧犬喜我归,低回入衣裾”,狗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和它们相处的时光总是让人觉得慵懒闲适有趣的,那种情趣是无法在人类身上所能觅得的。
狗是忠诚的代表,一旦和人类建立了亲密关系,它们便能成为人类背后的守护,能够看家护院,也能使人怡情养性。然而在古代,人们对于忠诚的狗狗还有另外的说法,带有一定的封建偏见。古人为何说“犬不八年”?有只狗给男主人戴绿帽,还将主人咬死,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犬不八年,鸡无六载
在古代,除了文学典籍外,每个朝代也会有一些怪志杂谈深受人们的喜爱,比如《聊斋志异》。在这些怪志杂谈中就常常有一些有关动物类的离奇事件,而许多家禽动物也包含其中。民间之所以出现“犬不八年,鸡无六载”的说法主要还是跟动物自身的特质有关。
家中动物一旦饲养的时间过长,那么它们一定会通人性,相对来说,狗在所有的家禽动物中是最聪明也是最能体现通人性这一特质的。古人认为一旦年限过长,动物通了人性之后就会成精了,最后免不得给家中招致祸害。
古代的忌讳
古人迷信又讲究,在《三国演义》中就曾记载过赵云献给刘备一匹骏马,刘备十分喜爱,而有位谋士认为这匹马有泪槽,要是骑了这匹马,那一定会妨碍主子的。在《酉阳杂俎》中也曾有过对狗的忌讳描述,倘若人们无端端看见狗的尸体了,那必定会有重丧,不管是人会丧命还是狗再丧命,都是代表着不详,所以人们忌讳。
在《聊斋志异》中有过一个关于狗的故事,名为《犬奸》,故事大概讲的是在青州城里,有一户贾姓人家,家中喂养了一只老狗,年岁很大,体型也很大。家中的主人贾老板经常在全国各地奔走谈生意,平日里十分忙碌,一年到头在家的日子十个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这家里的女主人因为常年得不到滋润,内心寂寥苦闷,不堪忍受孤独的她居然和家里的大白狗有了奸情。有一夜,贾老板在外地谈了生意回到家中,正在床上和妻子熟睡之际,家中的大白狗居然跳上床来把贾老板咬死了,这不是通了人性是啥,这狗显然是通了人性有了感情,嫉妒贾老板,所以才把他给咬死了,贾老板不但被狗戴了绿帽子,还被狗暗下杀手,实在是悲惨。
志怪故事背后的讽刺意义
后来贾家人报了官,官府把女主人和大白狗都给抓了起来,在官差的审问下,女主人说出了实情,承认和狗有染,当她招供之后,官府就将这女主人和大白狗一起带上了大街,最后女主人和大白狗都被凌迟处死了,结局凄凉。
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的确让人不敢相信,不过这些奇闻怪志本身就是在现实社会事情上加以改编而来的,即便大多数都是虚构的,但这些故事还是有参考意义,作者也是在借此讽刺社会百态,讽刺那些内心邪恶,心术不正之人,以此来传达一定的故事深意和道理,呼吁人们要做一个正直正义的好人,否则下场就会像上文描述的那般凄惨。因为这些光怪陆离的故事的普及,人们也会在平日里的生活中时刻警醒自己,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俗语,成为了约定俗成的事,所以也不能完全否认这些俗语在生活中的意义。
结语
所以现在看来,古人所说的“犬不八年,鸡无六载”其根本并不是再说狗不能养八年,鸡不能养超过六年的时间。本质上来讲,这句俗语是在劝说百姓不要将家禽等动物饲养太久,否则当它们和人类相处太久之后,染上了人类的习惯和习性,它们则会通晓人性,最后指不定发生什么祸端出来,实在是没有必要。
当然,从如今的社会角度来看,这些古代俗语显然是太过夸张太过无稽之谈了,这个社会并不是人类所主导的社会,人类应该和动物和谐相处,它们也是生命,也可以是人类的好朋友,倘若人类不善待它们,那么为何还能指望动物能和人类和睦相处呢?动物也有感情,一旦感受到了人类的善意,它们才是那个永不背叛的忠实存在。
图片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