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书法文化指南
满文的历史短、使用人口少,而汉文的历史长、文化久、博大而丰富,影响深远,以至于到了清末,连慈禧太后都看不懂满文了。
满文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很多人、事、物都无法通过文字进行系统化的记录。这对于管理国家是十分的不利的,所以在清朝统治初期,朝廷和皇族都在“抱佛脚”大力学习汉文,尤其在康熙和乾隆时期,连带汉文书法一并苦学,那时汉文已经广泛普及了,在统治了150年后的嘉庆初期,满文被汉文代替了。
文字,对于人类文明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其在管理者的眼中,只是他们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哪种工具使用的更方便更顺手,对自己更加的有利,就使用哪种工具。这个意思并不难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正就相当于长枪和大炮,使用对当前有利的工具,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所以不难想象,如果清朝不学习汉文,可能灭亡都不用等到1911年。
满文的诞生只有几百年,与汉文相比,满文堪称简陋。文字不像面对面的交流,双方可以直接搞懂所要表达的意思。当需要使用文字的时候,满文的弊端就显示出来了,他不能准确的表达一些意思。大臣对皇帝的奏折,很容易被误解。这对于管理国家来说,无疑是增添了许多的麻烦。
而汉文经过历史的长久演变,可以丰富准确的表达人们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信件等书面形式,传输的文件,可以更加容易被人们所理解。所以在一些需要使用文字的地方,人们都不自觉的去学习汉文,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满文和汉文融合的情况。
但是文字的融合,是十分困难的,在清朝由上到下逐渐适应汉文之后,满文就自然而然地、无奈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进入现代,除了满清研究学者和清钱收藏等极少数人群还能略懂点满文之外,已经没人再使用满文了,包括中国1000万人口的满族人民也早已不用满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