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见习记者 赵臻颖
7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德阳的三星堆博物馆考察时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
四川考古人如何牢记总书记嘱托?当天,作为向总书记汇报三星堆文物修复情况的报告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表示,三星堆的考古研究工作仍在继续。四川考古人将深入实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等重大项目,用丰富、鲜活的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试运行(图据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新馆建成开放
触摸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
7月27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始试运行,近600件三星堆文物首次亮相。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络绎不绝,探寻古蜀文明,享受一次性开近600个盲盒的快乐。
唐飞介绍,为深入实施“考古中国”及“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201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对三星堆祭祀区进行全面考古调查与勘探,先后发现了6个祭祀坑。秉持“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工作理念,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内40余家科研单位开展了空前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考古工作举世瞩目,考古成果蜚声海内外,让三星堆“再醒惊天下”。
为了满足大众想要参观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的迫切需要,三星堆博物馆在较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新馆建设和展陈工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借出600多件精品文物用于新馆展出,这是“考古中国”项目最新成果的震撼亮相。步入展厅,精心修复的黄金面具,新出土的文物跨坑合体,龟背形网格状器等重器悉数亮相,诉说着古蜀文明厚重悠久的历史。
三星堆新馆的建成开放,“考古中国”项目的成果展示,让国内外观众更加深刻地领略到古蜀文化独特的历史内涵,领略到古蜀文明开放、包容,以及独具特色的创新、创造能力。
目睹三星堆带给大家的惊艳,唐飞激动不已:“作为文物考古工作者我们是幸福的,我们的考古成果尽快搬进到了博物馆,我们的努力和付出快速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与老百姓共享,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让公众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我为此感到欣慰。”
唐飞
三星堆考古仍在继续
探寻悬而未决的未解之谜
尽管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尽管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已经建成开放,但三星堆的考古和研究工作仍在继续,四川考古人以大量的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
唐飞坦言,三星堆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等待考古研究者解谜:“比如,三星堆的古代城市格局,还有一些冶铜、冶铁、铸造的作坊尚未找到。我们会按照‘考古中国’项目批复的计划,有序开展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实施,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将从5个方面开展。首先是理清城内水网、道路结构,全盘掌握其分布情况,为后续聚落考古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此外,四川考古工作者计划掌握三星堆遗址的空间结构及其变迁情况,大致了解三星堆遗址的族群、等级构成情况,明确三星堆遗址周边区域的聚落形态,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全面发表以往考古工作材料,让更多人了解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
青铜尊(图据三星堆博物馆)
四川考古人砥砺前行
让考古成果写满巴蜀大地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根深叶茂,从未断流。唐飞表示:“四川正在用层出不穷的考古成果,丰富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实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等几个特性。”
伴随中国考古百年发展,四川考古成果不断,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成都古蜀国大型船棺独木棺墓葬遗址、成都金沙商周遗址、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稻城皮洛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等14个项目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川西高原,稻城皮洛遗址“石破惊天”;在成都平原,宝墩遗址持续探源,三星堆考古大放异彩,江口沉银遗址打捞出明代历史;在嘉陵江畔,城坝遗址、罗家坝遗址重现神秘巴国;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蜀道、茶马古道等文化线路的综合调查也从未停滞……从石器时代到历史时期,四川考古重点攻关,成果不断涌现,翔实的考古材料逐渐拼出色彩斑斓的四川历史。
“尽管每个文化所处的地方不同,具有地域性、创新性,但更多体现的是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唐飞介绍,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尊、玉琮等大量文物,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谈及四川考古事业未来的规划,唐飞信心满满:“首先,深入实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等重大项目,不断把中华文明的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其次,加强科技考古、多学科合作,创建国家文物局一流考古院;此外,加大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力度,提供科研保障政策,培养全科学术带头人,建设考古实验室和工作基地,用各种措施来留住人才。四川考古未来可期,让更多像三星堆这样的考古研究成果写满巴蜀大地,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