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头郓哥(作者原创授权)
之前,笔者与大家品读了《荡寇志》(《水浒》续书,清代俞万春著)第一百三十二回,宋江、吴用等设计激励士气,成功夺回二关,徐槐、颜树德身死,张叔夜奉命征讨梁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荡寇志》第一百三十三回“冲头阵王进骂林冲,守二关双鞭敌四将”,看看后续发展如何。
情节简介:张叔夜征讨梁山途中,接到种师道信函,原来推荐帐下猛将王进前来协助,张叔夜于是带王进一同征讨梁山。张叔夜到达梁山后,向云天彪和陈希真二人了解梁山情况,决定分三军包围梁山前、左、右三面,并听从建议调盖天锡前来一同征剿梁山。宋江等听说张叔夜前来,准备拼死抵抗,却不料官军久久不攻打,宋江、吴用情知是官军想等自己粮食耗尽再动手,于是商议出关拼死一战。由林冲、朱富打头阵,呼延灼、李云打二阵,张清、汤隆打三阵。次日林冲领头阵出关,张叔夜得知后,派王进迎战,王进与林冲打成平手,最终马乏只好暂停,林冲本准备换马再战,不料却被王进骂了一顿,林冲当场气昏,被救了回去,朱富被王进杀死,梁山头阵沉没。林冲被救回后,萎靡不振,命在旦夕。此时朱仝、雷横从盐山赶回,带回了高俅的首级,本指望林冲看了会消气,没想到林冲看完更加愤怒,因此而亡。林冲死后,张叔夜探明梁山粮草匮乏,于是决定三军同时攻打梁山,二关被持续攻打后,即将失陷,此时呼延灼冲出关外,与邓辛张陶四将厮杀,为整修二关争取时间,邓辛张陶轮番与呼延灼交手,都是平手,最终辛从忠设计败走,趁呼延灼不备,昏黑中发射标枪,将呼延灼杀死,但此时二关已经重新修好,官军攻打不下,只得退兵。张叔夜给众人记了功劳后,又商议下步攻取之策。
(清末出版的《荡寇志》中描绘王进在阵前将林冲“骂倒”情节的插图)
都头曰:本回是梁山马军五虎上将中林冲、呼延灼二人的谢幕战,林冲、呼延灼在《荡寇志》中作为梁山的重要角色,从全书一开始就镇守在濮州、嘉祥两处战略要地,期间林冲曾协助宋江打破曹州,在蒙阴击败高俅。呼延灼在被云天彪夺取嘉祥又失而复得后,一直镇守在嘉祥。但随着梁山大势已去,外郡逐渐丢失,二人最终也没能守住城池,全部败退回山寨。在梁山被围的生死存亡之际,林冲、呼延灼又作为梁山的主力与官军做最后一搏,但任凭两人武艺如何高强,梁山此时覆亡在即,已是于事无补,俞万春在设计这两位梁山重量级人物退场时,也做了一番考虑,其具体用意,我们将在下面细说,还是先来看看本回中涉及的历史典故。
本回中涉及的典故只有一个,呼延灼在守二关与邓辛张陶轮番交手,最后与辛从忠仍打成平手,辛从忠于是设计逃走,准备用标枪暗算呼延灼,“呼延灼轮舞双鞭,早已追来。”范金门在这里批道【辛从忠取标在手,其势急矣,偏能再写一笔呼延。刀头淅米矛头炊,险哉文字。】范金门所说的“刀头淅米矛头炊”,原句应为“矛头淅米剑头炊”据《世说新语 ·排调》记载:“桓南郡 (桓玄) 与殷荆州 (殷仲堪) 语次,因共作了语。顾恺之曰:‘火烧平原无遗燎。’桓曰:‘白布缠棺竖旒旐。’殷曰:‘投鱼深渊放飞鸟。’次复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 (恺之) 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也就是说桓玄、殷仲堪、顾恺之等曾在一起互相举一些极危险的事情为谈资,桓玄举了“矛头淅米剑头炊”,意思就是说在矛尖上淘米,在剑尖上做饭,形容处境极其危险。小说中呼延灼和辛从忠二人交手,辛从忠准备暗算时情况也极其危险,因此范金门举了这个例子来说明当时情况的危急程度。
说完典故,我们再回过头来分别说说林冲和呼延灼的谢幕。
先说林冲,林冲在水浒原著中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是逼上梁山的代表,本身又武艺高强,为人正直,因此深受读者喜爱,如果俞万春设计林冲被斩杀或是被活捉凌迟处死,显然读者是不会接受的,正如邵循伯在本回回末评中说的:“以力胜林冲,而人不服也。以术胜林冲,而人不信也。盖林冲之为人也直而和,其陷入邪辟者,由于智不足以烛理耳。本体之明,或未尝息,为王进一骂而送残生,于道大得。”范金门也在文中林冲身亡时批道“找一句,入情入理。林冲了。一百八人惟林冲为最冤,亦惟林冲为最苦,推情原迹,实属可悯。然既已身为强梁,抗王拒捕,杀人夺货,则亦赦之无可赦之矣。作者用王进之骂绝之于前,而又以高俅之死快之于后,公义私怨两存,其说真仁之至,义之尽也。”
我们之前说过,俞万春对林冲这个人物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同情林冲被陷害的遭遇,但另一方面为了彰显“尊王灭寇”的思想,他又不得不对林冲给予惩罚,因此俞万春秉持着让林冲死的心服口服的原则,一方面设计了林冲杀高衙内、临死前又见到高俅首级的情节,为林冲在水浒原著中的冤情伸冤,另一方面又拉出了和林冲有相似遭遇却结局不同的王进,借王进之口指责林冲沦为盗贼抗拒朝廷的过错,并把原因归咎于林冲自己,令其愤懑而亡。俞万春自以为这样的设计仁至义尽、两全其美,但他不会想到王进的一番话并没有说到点子上,造成林冲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北宋末期腐朽的体制,正是宋徽宗这样的昏君把高俅这样的小人提上高位,才导致王进、林冲这样的人遭受迫害,让一名受害者指责另一名受害者,本来就已经本末倒置,同时也完全毁了水浒原著中王进热心肠的形象,根本无法令人信服。
再来说说呼延灼,呼延灼在水浒原著中是梁山上少数几个能带领大兵团作战的将领,当初统帅连环马曾令梁山十分头疼,即使是后来战败逃到青州,仍然余威犹存,在归降梁山后又曾设计夜赚关胜,可以说呼延灼是一个智勇足备的将领。但到了《荡寇志》中,呼延灼的智商基本完全下线,他的想法和云天彪、刘慧娘等人比起来就像小儿科一样,根本占不到任何便宜。在勇方面,俞万春虽然表面上仍然称赞其勇猛,但实际上呼延灼成了“平手王”,官军将领拉出一个动辄就和呼延灼不分胜负,呼延灼在《荡寇志》中也难有斩将记录,就连龙套都没杀一个。此外,作者还专门把早期水浒故事中呼延灼的原型呼延绰搬了出来,作为呼延灼的堂弟,设计了后者归诚,而呼延灼至死不悟的情节,两相对比,其用意如何,不言自明。但呼延灼最后的谢幕之战,却足以令读者感动,为了梁山大业,呼延灼孤身御敌,为二关修整争取了时间,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这种无畏精神,恰恰是《荡寇志》中梁山好汉令读者欣赏和赞许之处。正如邵循伯在本回回末评中说的:“呼延灼为梁山柱石,以之守二关,二关诚难动摇矣。观其开关迎战,力敌官军,即不叙其名氏,而问诸人曰:此谁也?莫不曰:此双鞭呼延灼也。乃恋之以时日,加之以雷霆,弃一命而守一关,极与前传相照。”因此,我们可以说,呼延灼虽死犹荣,其为梁山舍身的英勇形象,将会永远停留在《荡寇志》的读者心中,是真正的“死犹不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