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梅旭荣:极端天气更加频繁,旱地农业应该如何应对?
新京报
2023-08-12 17:48:44
0

原标题:专访梅旭荣:极端天气更加频繁,旱地农业应该如何应对?

在经历了连续的阴雨之后,北方高温或将再一次回归,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消息显示,降雨正在转移到东北地区,7月14日起,北方多地高温再度发展增强,尤其是此前经历了多轮高温干旱的华北北部,或者再一次进入高温阶段。

极端气候仍在影响着华北北部广袤的旱地农业,如何在极端气候影响下,降低农业生产的损失?面对频繁出现的极端气候,旱地农业又该如何应对?近日,新京报记者对话我国著名旱地农业专家、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他表示,在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农业生产的安排中需要更加重视避险问题,同时宜更积极地推广现有的旱地农业技术、作物品种等,以增强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作物高效用水与抗灾减损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梅旭荣。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旱情缓解后,可视情况补种应急作物

新京报:今年以来,华北北部的旱地农业,经历了漫长的高温和干旱,在最近的降雨后,随即又将转入高温,当地旱地农作物受到了严重影响,这样的情况,是否还有补救减损的方法?

梅旭荣:当前,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极端气候正在影响着全球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中国也是如此,这种罕见的气候,确实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问题,尤其是雨养农业为主的地区,更是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旱地农业生产历史,也积累了许多优秀的经验。同时,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也研发探索了许多新的增产保粮技术。但需要看到的是,我们抗旱保粮的技术本身也有一定极限,而这样罕见的极端气候,对我们的科学技术也是一种考验。我们目前可以做的,就是在降水增多、条件合适的时候,补种一些应急作物,比如短生长期的杂豆类作物、荞麦、莜麦等,同时在补种的时候采取深松、耕、覆盖、保墒等措施。

新京报:这些措施是否可以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农民收入等起到补救的效果?

梅旭荣:以河北北部的旱地区域为例,这些地方的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等为主,尤其是玉米的面积比较大。而玉米并非当前中国居民的主要口粮,当地人还是以面粉、大米为主食。所以极端气候带来的农业损失,对口粮的影响不大,主要影响的还是农民收入。在这样的情况下,补种应急作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农民的损失,给农民带来一定的收入。

旱地的生产,是我国农业中重要的部分

新京报:此次华北北部连续高温干旱,对当地旱地的农业生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能否介绍一下旱地农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意义?

梅旭荣:我国旱作耕地占比50.3%,可以说,灌溉耕地和旱作耕地各占半壁江山。在旱作农业中,降水量入不敷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则叫作旱地农业,我国北方的很多地方都是旱地农业。在全国,旱作耕地贡献了43%的粮食,北方旱地农业区提供了75%以上的牛羊肉、60%的温带水果,同时也聚集了70%以上的生态脆弱区。

新京报:随着技术的发展,是否旱地农业会越来越少,灌溉面积会越来越大?

梅旭荣: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农业的命脉。但同样众所周知的是,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在我国农业生产的版图上,秦岭、淮河昆仑山以北的旱作区,占国土面积的65%,耕地面积的56%,但水资源只有19%。因此,增加水资源的供给,确实是提高旱区粮食产量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国家历来重视农业水利的建设,到2018年,我国农田灌溉面积达到10.2亿亩,位居全球第一,占全国农田总面积的50%以上,远高于全球平均的19%。但也要看到,我们国家的水资源挖掘已经到了极限,再想增加水浇地,难上加难。所以,占耕地面积近一半的旱地,成为未来稳产增产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而保障旱地的稳产增产,则需要通过多种方式逐步推进,不能只靠增加水浇地。

现代农业中,旱地农业有何新技术

新京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的农业生产也和过去完全不同,在现代农业中,旱地农业有哪些变化?

梅旭荣:我国的旱地农业技术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六五”计划时期,我国对整个北方旱农区的资源禀赋做了摸底。1986年,“旱地农业增产技术研究”被列入国家重点科研计划,1988年,第一项旱地农业技术——秸秆还田覆盖技术投入使用。三十多年来,我国旱地农业技术的研究中,探索和积累了很多有效的技术模式。同时,旱地农业生产也确实发生了许多变化。首先,品种更好了,更多抗旱性更好的品种被培育出来,这是几十年来进步最大的一方面。第二,技术更完善了,我们把土壤有机质、化肥、土壤水分的关系摸清了,由此构建出更好的循环路径,建立起沟垄种植、覆盖、蓄水、节水等多个技术体系,提高旱地农业抗旱的能力,提高稳产丰产的能力。第三,机械化程度更高了,使得深耕、深翻、保土保墒、培育土壤水库等方面的效率,远超过以往的人力畜力作业。第四,产业化水平更高,通过特色优质的旱地农产品,让农民的收益不断增长。

新京报:当前,气候变化剧烈,旱地农业的技术应用前景如何?

梅旭荣:旱地农业的技术仍在不断进步,尤其在极端气候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北方旱地节水、灌溉、稳产技术,在未来的应用或将更加广阔,比如去年的南方旱情,许多北方旱地的技术,都可以被南方借鉴。

极端气候下,未雨绸缪改善种植模式

新京报:这些技术和科技进步的成果,是否能够帮助我们应对极端气候?

梅旭荣:农业生产,既是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也是认识自然和顺应自然的过程。我国的旱地农业技术确实取得了很多成果,在许多北方旱地农业的区域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并不意味着,旱地农业已经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面对极端天气,旱地农业生产中仍旧会出现难以抵御的问题。

新京报:比如这一次的华北高温干旱,对当地山区的农业影响很大,我们对此是否有一些有效的应对方式?

梅旭荣:从全国看,粮食生产确实基本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历史。但从局部看,我们在应对极端气候的时候仍然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此次华北北部的高温干旱,一些已经造成损失的地方,只能及时补救,通过补种应急作物等措施降低农民的损失。从长远看,气候的变化总有规律,而且旱地农业生产中,我们已经从被动抗旱转为主动抗旱,主动抗旱技术日渐普及,我们可以达到80%的稳产保证率,也就是说在一个区域中,10年中可以保证8年稳产。在更广阔的区域和更长的时间中,通过互补来实现总体稳产,比如南北互补,夏秋互补等。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没有作为。比如在有条件的地方,还是要大力提高灌溉能力,发展灌溉设施,实施上,如果可以灌溉,就可以有效抵抗高温和干旱,甚至可以说,能够灌溉的土地上,高温干旱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有利于农作物品质的提高。再如,在安排生产的时候,要把避险作为重要的因素考虑进去,而不是等到极端气候出现后再去补救。还有,我们目前已经有的许多旱地农业技术、品种,也应该更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比如覆盖、深翻深松、蓄水、节水等。这些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在出现极端气候的时候,对我们的农业生产降低损失会有一定的效果。同时,在没有极端气候的时候,也可以帮助增收。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卢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董明珠:格力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 2月5日,广东“新春第一会”隆重举行。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格...
大S经纪人力挺具俊晔 称汪小菲... 搜狐娱乐讯 2月6日,大S经纪人发声力挺具俊晔,并澄清五大谣言。 造谣一:欧巴帮熙媛买4600万人民...
原创 宝... 一、初为人母,我与宝宝的“初见”奇缘 还记得宝宝刚出生的那一刻,粉嫩的小脸蛋,皱巴巴的,却让我瞬间泪...
原创 计... 在2024年就已经传的沸沸扬扬的雷克萨斯国产消息,在2025年2月5日正式落地。 丰田中国官方宣布,...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家庭骨肉相... 骨肉相连,这个词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血缘关系,更是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
如何写出真诚动人的表白信,表达... 表白信怎么写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依赖于手机和网络,面对面表达情感的机会也越...
假如时光回到从前 看到大街小巷都沉浸在喜庆的节日氛围里,红的对联,红的灯笼,张灯结彩。虽然今年停放烟花,依然还有王安石...
骑行热的冷思考:自行车圈如何破... 文|品牌议题 01、持续三年的“骑行热”开始逐渐“降温”? 骑行是什么时候火起来的?是上世纪“二八...
上海推市场准入登记十条新政,连... 2月6日,瑞幸咖啡上海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毕宏成从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倪俊南手中,接过延安西路九店的营...
这位顶级人类学家为何要说 “我... [ 食人行为在一个有食人文化的族群里是合理的,是正当的——这就是相对主义的认知。但是,这也不仅意味着...
美媒:如果美国停止援助乌克兰,... 如今,随着特朗普的上台,迁延了三年的俄乌冲突终于迎来了结束的曙光。1月31日,根据俄罗斯有一定影响力...
南财观察|制造业重镇东莞为何钟...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康喜 东莞报道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温床和基础,其自身也“自带光环”...
施密德:拜仁不在最佳状态,如果... 直播吧2月6日讯北京时间本周六凌晨3:30,德甲第21轮,拜仁将在主场对阵不莱梅。赛前,不莱梅中场施...
让企业家居“C”位——河北的“... 中新网石家庄2月6日电 题:让企业家居“C”位——河北的“新春第一会”为何与众不同? 中新网记者 张...
神雾节能:如果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证券之星消息,神雾节能(000820)02月05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投资者提...
“新春第一会”,县委书记为何连... 人民网记者 张玉峰 沭阳县“新春第一会”现场。沭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何继续奔跑再创新奇迹?如何顺应...
GDP破3000亿,常熟的转型... 今天,一则消息引起广泛关注:2024年,常熟市GDP突破3000亿元,成为中国第五个达到这一里程碑的...
为何签署、有何作用?——人力资...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 题:为何签署、有何作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就中吉社保协定答...
原创 诸... 在三国的历史上,诸葛亮平定南中,收服孟获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但是,在蜀汉灭亡的时候,刘禅面对邓艾的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