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是广州市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农村集体资产总量位列全市第一。对于推动白云区城乡融合发展而言,辖内数量庞大的农村集体资产可谓是一片“聚宝盆”。
南都记者注意到,近年来,白云区探索承包地规模流转、闲置房屋出租、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合作开发等新型发展模式,盘活集体资源资产,提高集体和村民经济收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综合提升,助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白云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2700多宗,交易合同总额超过100亿。
承包地规模化流转
“筑巢引凤”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白云区总承包土地面积13万亩,确权到8.5万户农户承包,平均每户农户承包土地1.5亩。白云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白云区现有耕地总体呈现“大而不强”“土地细碎”等特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主要为村民租给外耕户耕种,产业集聚不够,品牌塑造不强。”
“现在已经很少本地村民靠耕地为生了,年轻人都到市区里打工。家里有一亩多承包地,以前是短期租赁给外耕农,租金低。”白云区江高镇新楼村的村民向南都记者表示,针对短租的劣势,他们改变了对承包地的出租方式,即土地交由村里进行规模化流转。
结果他们发现,土地规模化流转不仅带来更可观的租金,收益也更有保障。据了解,目前新楼村连片流转的承包地已经超过1000亩。
“广东智慧蔬菜产业示范基地”项目。(石建华 摄)
为加快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园艺化、工厂化、智能化、特色化现代都市农业,白云区印发了《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的实施方案》,变被动管理为主导服务,变分散经营为集中流转,探索建立“政府主导+服务平台公司实施”的新型土地流转模式。
该模式通过服务平台公司打通承包地规模流转前后两端。前端与农村集体签订合同,将分散的承包地整合储备。后端紧紧围绕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规划及拟流转土地实际,合理科学设置竞投资格条件,经政府逐级审查通过后,通过公开招标,将土地成片流转给有实力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广东智慧蔬菜产业示范基地”项目是白云区首个千亩级承包地流转项目,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090亩,总投资约2亿元,计划分三期建设无土栽培生产基地,打造300亩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化生产示范大棚和790亩现代产业化、智能化自然环境生产园。目前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产品日产量可达1万斤,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超过300多万元。
白云区农业农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巴陵表示,“政府主导+服务平台公司实施”的土地流转模式,改变过往村民及村集体自发流转的做法,实现承包地有序规模化流转,大大减少了农业经营主体协调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户所需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企业基本实现“拎包入住”,推动了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服务平台公司由区供销联社出资成立,通过服务平台公司流转承包地,以政府背书的方式为农村集体规避了农业经营主体违约风险,为农村集体提供了租金保障。
目前,白云区已流转承包地近10万亩,引入广东安圜绿天然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良种业科技研发(广州)有限公司、广东乐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优质经营主体12家。
建设用地首试流转
产业导入助力区域能级提升
除了耕地外,村子内的经济发展留用地也是创造集体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位于黄石东路的白云汇广场是白云区的一座商业性地标建筑,是广州市首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项目。事实上,白云汇广场的前身黄石广场,所在地块是马务经济联社的经济发展留用地,曾办理建设用地批准书,但未办理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使用权证。由于缺乏建设资金,马务经济联社将该地块出租,租赁方几经转租,加之经营不善,拖欠了巨额租金。
为了不再走违法建设低值出租的老路,马务经济联社在区项目规划建设服务小分队的全程业务指导下,完善了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使用权证办理手续,并按照广州市集体建设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开展改造。通过公开交易,广州市白云汇集团以“土地出让金+配建物业”的方式,成功拿下地块。
马务经济联社除了可获得土地出让金450万元和未来40年的固定收益外,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拥有能够确权的约6万平方米的配建物业,把“土地存量”变成“发展增量”,激活了集体土地发展潜能。
位于白云大道与华南快速干线交会处的安华汇则是另一种典型。与白云汇的开发模式不同,安华汇是白云区首个通过“三资”平台公开选择合作开发企业的“三旧改造”试点项目,从“危旧房”变身为一片“新商圈”。
安华汇内景。
“以往这里都是大排档、老旧厂房,不仅经济效益不高,还有脏乱差等环境问题及消防等安全问题。”永泰经济联合社党委书记表示,“现在‘安华汇’进驻开业,不但租金上涨了,周边的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改善,村民们都十分满意。”
南都记者注意到,安华汇项目不是独立的载体改造,而是以城市更新改造为突破口,通过旧厂房升级改造带动周边社区全隐患整治和旧村综合整治,引进新型商业综合体,盘活低效利用集体土地,统筹改善人居环境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两手抓”,实现了“城中村安全起来、环境美起来、村民富起来”的目标。
白云区早期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模式主要有土地出租、自建物业出租、自建物业经营三种模式。这些模式存在收益不高、违法建设频发、引进大量无牌无证“散乱污”、产业布局碎片化、高质量有前景产业项目落地难等问题。
据了解,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白云区出台了《村集体建设用地产业导入指引》,制定“政府主导、策划先行、公开运作、多方共赢”的工作原则,提前对用地开发条件、产业发展方向等进行整体策划,确保引进的项目后续开发符合全区产业发展规划,避免产业低端化、碎片化、同质化等问题,提升村集体用地的价值和招商竞争力。
自《指引》印发以来,白云区引入项目涵盖航空总部、科技金融、物流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文化创意、汽车商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力带动区域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如位于白云湖数字科技城范围内的石门街滘心村留用地项目,目前已与哈工大大数据集团旗下企业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将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人才、科研、技术和产业等方面优势,打造以大学科研机构为中心的产学研城一体化高新技术综合体,届时对该片区构筑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将起到有力支撑。
闲置房屋整租改造
精品文旅焕新乡村振兴动能
随着村民的外出务工,一些村子内的老旧房屋和部分土地闲置了下来。那么,是否可以在不改变房屋和土地权属的情况下进行开发利用?答案是可以。
白云区人和镇凤和村坐落于广州白云机场附近,是拥有百年历史的岭南特色古村落。近年来,凤和村聚焦构建乡村文旅产业生态,通过整合资源盘活闲置资源,引入“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项目,打造美丽乡村示范体系,由一条“空心贫困村”蝶变成为“网红村”。
“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项目。
据凤和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造前凤和村属于典型的贫困村,村里连通往外面的水泥路都没有,大量村民外出打工,有超过1/3 的房子是空着的,毫无生机,环境脏乱,村里唯一的池塘流出来的水都是又黑又臭的。
为盘活集体资产,促进村民增收,凤和村采用“政府指导+村民合作+企业实施”的模式进行改造。据了解,改造项目以“整租土地”的方式整体导入土地资源,盘活现存空置村屋,让村民持续、长久地受惠于该区域的发展。
从整体来看,改造全过程以“微改造”为主,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加以修饰改造,保留历史建筑的肌理,并大量新增公共配套设施,在保留古村落乡土味道的同时,增加现代时尚气息。
数据显示,“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规划范围约0.43平方公里,改造房屋约550栋,农田200亩,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项目践行文化焕新乡村理念,以空港经济为依托,非遗活化为引擎,文创旅游为载体,打造空港产业配套、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生态宜居一体化创新聚落。目前,项目已吸引旅业、公寓、办公、商业、航空研学、网红直播等数十家企业及商家入住,为凤和村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村民人均增收5倍。
凤和村的闲置村屋整租改造不仅让村民有了稳定收入,居住环境也大大改善,为凤和村留住了地方特色,也为村民留住了乡愁。借鉴凤和村的成功经验,白云区进一步创新村民物业管理运营模式、带动环境、安全、创业、人文综合提升的新路子,由区属国企牵头,探索“物业托管+统租运营+综合治理”的新型集体资产发展模式。目前已在15条示范村进行试点,统租管理房屋2000余套。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白云区除了在盘活“沉睡”资产上持续发力外,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建设上真抓实干,充分保障集体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经营权。白云区不断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新途径、新办法,创下率先全面推动合同清理整改、率先开展农村财务实时记账和大额资金预警、率先启动村社线上民主表决+底价评估+线上审批交易系统+线上交易等多个“全市率先”,监管成效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农村综合改革专项组充分肯定。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陈卓睿
通讯员:梁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