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泪水打湿猪脚饭,在粤赚够100万,环顾粤港澳大湾区,哪座是最佳安身立命之城?
社交平台上,“蹲一个性价比城市”这一话题已成为日常流量入口。对于一座“性价比城市”的要求,总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房价合适,交通方便,商业发达,医疗有三甲,教育有名校……
可以说,今天年轻人对“性价比城市”的追求,反映了其寻求个人发展与生活愿景的务实策略。
秀美风光和宜居环境一直是中山面向世界的名片。叶志文摄。
人在广东漂泊十年,何以为家?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成为一场前所未有的人口大迁徙目的地,在全国人口第一大省诞生了一个个普通人用脚投票的“奇迹之城”。
在这些城市中有一座,它的人口规模排在全省中游,但净流入人口却仅次于广佛莞深四大万亿城市;它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全省第6,房价却与前5位的城市存在大幅差距。
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当下,中山以全省领先的“房价收入比”,亮出了打造湾区安家“理想地”的底牌。
根据统一口径数据,中山是广东“房价收入比”最高的城市。 南方+ 廖瀚 制图
“双高三均衡”,撑起一座城
岭南处处好打工,中山也不例外。但即使与全省各个优秀的“打工人”城市对比,中山也仍然是特别的一个。
从城市规模上看,中山面积全省倒数第二,人口不到500万,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7.77%)却高居全省第5。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容纳了无数打工人的“进城”梦想。从六人普到七人普,10年间中山人口占全省比重从2.99%上升到3.51%。2020年后,根据历年统计公报,中山常住人口又增长了7.66万人,占全省人口增量的4.29%,而中山的土地面积仅占全省不到1%。
既非省会城市,也非经济特区的中山,在过去多年中成为许多打工人安家的“心水城市”。一大重要因素,是房价与收入的“反差”。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靠制造业起家,以第二产业支撑起城市发展骨架,“造富”故事持续生长。从本外币存款余额来看,中山排在全省第7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位列全省第6,其城乡收入比已经连续十年保持全省最小。
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双高”,搭配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收入分配的“三均衡”,使中山成为一座具有极高“质价比”的城市。在中山“立业+安家”,已经成为大湾区最“合算”的选择之一。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山几乎囊括了国内城市建设领域的大部分荣誉,1997年更是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成为当年摘取这一全球人居领域最高奖项的唯一亚洲城市。
“质价比”体现在数据上。2024年,中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070元,排名全省第6位,位居除广深外的第二梯队;而中山房价仅排在全省第8位(根据中国房价行情网数据),与前7位城市存在显著差距。如广州、佛山、珠海房价是中山的2倍以上,但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中山相差并不多。
结合住建部公布的2024年人均居住面积(41.8平方米)计算,中山“房价收入比”约为5.84,在同口径数据下,是全省“房价收入比”最小的城市,与其他大湾区城市拉开了显著差距。
这是中山“价值高地、价格洼地”属性最直观的显现。
并非“单项冠军”,却点满“加分项”
近年来,中山仍在不断吸引人口流入。2024年末,中山市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增加3.64万人,增量人口占全省增量约5%。
当前,中山人口密度已超过2500人/平方公里,同时城乡收入差距持续十余年在全省保持最小,是广东城乡均衡发展与人口结构优化的“优等生”。
同时,在“市直辖镇”的行政体制下,中山市域面积小,建成区集中,使得中山城区、镇街中心的配套供给相对均衡。相比于规模更大、等级更高的城市,中山不同区域的房价对应城市配套的购买力,显现出同样均衡的特点。
在城市竞争力重构的今天,讨论一座城市的“性价比”,不只是选择一个宜居城市,更是对多元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在迈过大规模城市化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后,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追求回归经济理性,更希望用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生活品质,而“好房子”是这种新生活理念的“物理载体”。
“好房子”,只会出现在“好城市”。近年来,中山可以拿出来作为一座“好城市”加分点的筹码越来越多。
在区域交通方面,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一系列重大交通项目与站点配套扎堆上线,中开高速、南中高速、深中跨市公交、深中航空港、新中山客运口岸……中山交通路网编织成型,未来还有南中城际、深江铁路即将落地。
深中通道。
这些交通项目与配套,使一个没有民用机场、没有二等及以上高铁站的城市,可以通过“一小时交通”,直达全国旅客吞吐量排名前列的两个机场、两个高铁站,交通便利程度已经“越级”。
在城市配套方面,在1997年拿下联合国人居奖后,曾长期处在全省GDP前列的中山市构建起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体系。
教育上,历年来中山市高考成绩、本科录取率均排全省前列,优质的教育资源已经成为中山打造人才友好城市、吸引人才安家落户的重要砝码;医疗上,中山拥有5家三级甲等医院,通过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中山市三大医院和市区域中心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镇街医疗卫生机构,全市市域住院率、二级医疗机构向下转诊患者人次均位列全省首位。
中山市人民医院。
一个城市获得的最高荣誉,是让建设者找到安身立命的认同感。可以说,在一个城市的居住属性上,中山不是每一项都能拿“单项冠军”,但这座南方小城在湾区发展、城市变革与资源优化中,找到了均衡发展的好路子,让居住成本、生活品质和个人发展的共同实现成为可能。
【编者按】
28年前,中山以“联合国人居奖”为中国城市树立了宜居标杆;如今,这座城市再次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购房性价比等建设重新定义品质人居,尤其是深中通道的开通,让中山从珠江口西岸的“宜居之城”跃升为大湾区的“枢纽之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山正以其独特的城市智慧,书写着从“宜居”到“优居”的时代篇章,为大湾区的人居建设提供独具特色的中山实践。即日起,寻访2025年大湾区“好房子”系列调研,将聚焦中山新一轮人居品质革命,敬请期待!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采写:南方+记者:廖瀚